印華百家姓協會雅加達特區分會-服務特區-典藏書目-
會員登錄
帳   號
密   碼
驗證碼
 
註冊
行事曆
Sun Mon Ten Wed Thu Fri Sat
領導獻詞
首頁服務特區
典藏書目
分享到:
書號
書名 可汗學院的教育奇蹟:兩億人的家教課,跟比爾.蓋茲的孩子一起學習
流水號
ISBN
作者 薩爾曼.可汗
譯者 王亦穹
出版者 圓神
出版日期 2013年06月24日
語言 繁體中文
裝訂 平裝
數量 1
捐贈者 張仲琪

感動!比爾.蓋茲最嫉妒的人,讓你在家就能免費享受世界頂尖的教育!
驚呼!未來教育曙光!沒有地域、階級、時間與年齡的限制!
每個人都能因材受教!

  ★ 可汗學院=免費+全世界的人+高品質的教育

  ★ 可汗學院創下的驚人紀錄:4000多個課程、超過6億次的練習、全球3萬多所教室使用該課程、全球7千5百萬名學員、超過2億3千萬人次觀看。

  ★ 全球媒體爭相報導:商業周刊、今周刊、中天、CNN、富比士、時代雜誌、財富……等。

  來自全球各地超過兩億人的肯定!
  讓世界變成一個學校,讓科技成為教育最大幫手的奇蹟人物!

  薩爾曼.可汗並非出身教育界,卻掀起21世紀最強的教育大海嘯。他從未出現在教室裡,卻是全球最受歡迎的老師。教室有牆,教育無牆;可汗用網路科技蓋了一所沒有藩籬的全球大學校,讓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能和比爾.蓋茲的孩子免費享有世界一流的教育。他的教學方法,讓原本被放棄的學生,也能和享有豐厚教育資源的學生一較高下。

  當「學習」遇上「科技」,可汗提出以下問題:

  .為何10分鐘就能掌握的概念要花50分鐘聽講?
  .為何95分跟59分一樣不及格?
  .為何學校只能分科教學?
  .為何學習進度不是由學習者自己掌控?

  如果你對當前教育制度感到失望或無所適從,本書將顛覆你對教育的認知、提供令你眼睛一亮的全新觀點與有效方法。擔憂未來競爭力、關心教育議題的人,以及任何關注科技對未來影響的人,一定要看的一本書!

作者簡介

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

  2012年度時代百大人物
  2010年度財富雜誌四十大新生代人物

  他是目前最讓比爾.蓋茲嫉妒的人,因為他讓他的小孩愛上數學。一個將網路科技、教育,以及個人夢想擴充到極限的人,被《時代》雜誌譽為21世紀的新領導典範。

  在成為科技教育實踐家之前,他是一名基金分析管理師。為了教12歲的表妹數學,他錄製影片上傳至Youtube,意外受到超高點閱率,讓他有了網路教育平台的想法,成立非營利機構可汗學院。目前製作4,000多部教學影片,含括數學、科學、經濟、人文藝術等。由於他的教學方法簡單易懂,每堂課不超過15分鐘,並將生活主題融入課程,因此大受歡迎。至今,可汗學院已有超過2億3千萬人次觀看。

  可汗認為,科技擁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教育更靈活、更個人化,汲取出更多的獨創性與責任感,讓學習過程充滿尋寶般的樂趣。他所掀起的教育革命,不僅贏得美國意見領袖的讚賞,身為可汗學院使用者之一的比爾.蓋茲更是大力推廣。

譯者簡介

王亦穹

  專職譯者,師大翻譯研究所畢,目前居住於南台灣,譯有《天虹戰隊小學》《天虹戰隊2傻夢成真》(寂寞)《天生就會跑》等書。

名人推薦

重量級人士推薦:

  比爾.蓋茲(微軟創辦人&董事會主席)
  高爾(美國前副總統)
  尤努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鄉村銀行創辦人)
  喬治.魯卡斯(電影製片人&喬治.盧卡斯教育基金會創辦人)
  艾瑞克.史密特(Google執行長)
  克里斯.安德森(TED策展人)
  泰德.米歇爾(新學校風投基金會首席執行長)
  安.多爾(慈善家)
  卡洛斯.史林(富比士全球富豪榜首位)

  方新舟(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鄭漢文(台東桃源國小校長)
  劉正鳴(前台北市士林高商校長、中正高中校長)
  陳怡光(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總召集人)
  鍾昌宏(台中光榮國中生物老師)
  番紅花(作家)
  黃淑文(作家)
  等一致推崇!

  和多數人一樣,我因為和小孩一起上了可汗學院的課程才認識薩爾曼.可汗。對於如何用科技掀起教育革命,他的遠見與能量相當具有感染力。他是融合科技與學習的先驅。我很高興,有更多人將透過這本書認識這一位創新思想家。──比爾.蓋茲,微軟創辦人&董事會主席

  可汗學院自創立以來,徹底顛覆我們對於線上教育的想像,更讓我們看見開放式教學的潛力與願景。在這本書裡,可汗讓我們看見網路科技將扮演教育全球化的關鍵角色,讓人人皆有獲得高品質的教育機會。──高爾,美國前副總統

  可汗在本書點出現有的教育制度在學生之間所形成的隔閡。他認為,在學習過程中,鼓勵不同、新穎的想法與創意,將能填補這些隔閡。我一直深信人類有無限的創造力,而教育就是扮演啟發的角色。關於教育的目標與孩童的天賦之間的連結,他提出相當亮眼的觀點。他認為所謂的天賦就是集合不同特質與觀點,挖掘獨一無二的心智,讓天賦可以保有原來的模樣。可汗的教育觀點與學習機制相當革新。在這個科技新年代裡,這是所有教育者都該讀的一本書。──尤努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鄉村銀行創辦人

  薩爾曼.可汗的熱情與創新正在翻轉全球百萬學生的學習。這本書寫給關心教育發展的人,並希望讓世界各地的小孩都能習得技巧與知識,在學校、職場與人生都能成功!──喬治.盧卡斯,電影製片人&喬治.盧卡斯教育基金會創辦人

  這個世界一直期待著教育革命,可汗就要辦到了。──克里斯.安德森,TED策展人

  這本書點出了線上全球教育的驚人潛力,讓世界上每個角落的孩子都能順利學習,並展望未來。──艾瑞克.史密特,Google執行長

  可汗正在改變教育的面貌。這本書寫得風趣聰明,具有深度,讓人讀來津津有味,就像他的課程一樣。──泰德.米歇爾,新學校風投基金會首席執行長

  當你閱讀這本書時,你將理解為何可汗如此強調每個學生的學習尊嚴。──安.多爾,慈善家

  可汗將科技發揮得淋漓盡致,為全球所有學生帶來一流的教育、創意與創新。──卡洛斯.史林,富比士全球首富

  可汗學院的教育主張與實踐,不僅讓孩子們的測驗成績大幅躍進,甚且驅轉孩子們由努力取代了懶散,責任感取代了漠然。可汗逐步瓦解了崩壞的教育制度,這是父母最渴望的夢幻現場。所有對台灣教育有掙扎、迷惘、期望,或權力的人,推薦必讀。──番紅花,作家

  可汗最令人佩服的地方,在於他勇於看見別人不敢看見的,做了別人懶得做或不願做的。他不僅誠實直接的解構當前教育的盲點和荒謬,還以熱情和行動力,結合網路科技,打造符合人性的「學習教室」。身為教師與媽媽,我不禁為可汗所投下的教育震撼彈鼓掌叫好,也期待更多人讀了這本書,重新思考什麼才是教育?什麼才是真正的學習?《可汗學院的教育奇蹟》已經點燃了教育最美好的火花。──黃淑文,作家
 
  在我使用教育平台之後,我的數學成績漸漸提升。我本來的分數沒有那麼理想,但是現在我的推理及運算能力越來越好,讓我體會到,原來數學是那麼的好玩,我也希望大家能夠像我一樣,對數學越來越有熱情。──伊布買布特,台東縣桃源國小學生

  自從我愛上了教育平台,我就開始覺得數學的每個單元越來越好玩,就像打樂樂棒一樣不停地累積分數。現在的我啊,不但分數越來越高,也讓原本覺得數學很難的我,變成了一個愛上數學的小女孩。──柯小平,台東縣桃源國小學生

  我覺得我的數學進步了。在這個教育平台,學數學不用急,只要慢慢算,就知道有多好玩。──李淑敏,台東縣桃源國小學生

  我每天在可汗學院裡學數學,無意間英文也進步很多,還學到藝術與歷史。Khan really helps me a lot. ──Sophie Lin
 

詳細資料

  • 叢書系列:圓神文叢
  • 規格:平裝 / 256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目錄

 

各方推薦006

推薦序:
一個人的創新,改變了全世界-方新舟 008
翻轉教育—「教學」先從「學教」開始  鄭漢文 012
危機中的奇蹟-劉正鳴 015
Yes, We Khan!-陳怡光 017
教育,沒有標準答案-鍾昌宏 020

序:
給任何地方、任何人免費共享的一流教育 023

第一部  「教」是一門大學問
當娜迪亞的數學家教 037
樸實無華的影片 049
專心處理內容 054
精熟學習 058
教育是如何發生的 065
填補缺口 073

第二部  崩壞的制度
質疑傳統 081
普魯士教育 094
空洞的乳酪式學習 101
考試測出了什麼 108
被分流的創意 113
課後作業 117
課堂大翻轉 129
學校教育經濟學 132

第三部  前進真實世界
當現實碰上理論 139
可汗學院的軟體 144
躍入真正的課堂 150
遊戲與樂趣 159
一頭栽入 162
洛斯阿圖斯的實驗 170
全齡教育 180

第四部  全球大學校
擁抱不確定 189
我的求學經歷 192
只有一間教室的學校 199
教學是團隊運動 204
有條理的混亂是好事 209
夏天的新想像 213
未來的成績單 217
服務弱勢 224
學位的未來 232
另一種面貌的大學 235
結語:給創意多點時間  246
 

 

推薦序1

一個人的創新,改變了全世界

  幾年前我在TED上看到「可汗學院」時,就想把它移植到台灣,因為我深信:翻轉教室,讓孩子成為更完整的人!

  二十一世紀的世界是平的。台灣、美國與很多國家正在面臨競爭力下滑的危機,要解決根本問題,得從教育著手。過去二十年,各國政府在教育專家領導下,推動教育改革,花費大量人力、時間與金錢,可惜多數成效都不好。

  美國教育門外漢薩爾曼.可汗單槍匹馬創立的「可汗學院」,以一人之力幫助全世界的孩子,簡直就是當代奇蹟。「可汗學院」創下了令人讚嘆的紀錄:已錄製超過四千部教學影片、每月服務六百萬學生、全球有七千五百萬名使用者、影片觀看次數超過二億三千萬人次、練習題做了十億人次、全球有三萬個教室正在使用他的教材。「可汗學院」創造出來的學習成效,遠遠超過麻省理工學院開放學程的好幾倍。

  這本書,記錄了可汗當初無心插柳創立「可汗學院」的來龍去脈。老實說,他的創業過程一點都不精采,除了在二○○九年辭掉對沖基金分析師的高薪工作時,有些財務壓力之外,幾乎沒有什麼驚心動魄的曲折情節。對於他的成功,很多人好奇:為何是他,而不是能力更強的教育專家、財力更雄厚的財團或基金會?

  答案是「創新」。在可汗學院,我們看見,一個人的創新,就能改變全世界。

  可汗不是教育家。他剛開始是為了教自己的表妹及其他親友,自學成為一位老師。雖然擁有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與資訊學位,但他從沒做過軟體工作。為了在有限時間幫助更多學生,他以自創教育軟體來擴大服務。他不是企業家,可是他有效管理自己最寶貴的資源(時間),堅持理想,吸引了矽谷最優秀的人才加入他的非營利團隊。從個別來看,每個領域都有比他更強更厲害的人,但是只有他能整合這些跨領域的頂尖人才,完成其他人做不到的事。

  您也許會好奇:這樣的年輕人,台灣(或其他國家)也有,為什麼我們卻沒有這種社會創新?

  答案是文化。

  即使當前美國面臨諸多挑戰,但她開放、創新、追求理想的文化仍然領先全球。試想,如果有一位台清交畢業的三十三歲年輕人,結婚不久、小孩未滿一歲、在台北租房。有一天,他突然想辭掉高薪工作去創業,沒有薪水、沒有清楚的未來,他的家長、老師、朋友會怎麼勸他?多數人會說他頭殼壞了,因為台灣社會鼓勵追求安穩,而非面對挑戰,解決問題。

  台灣社會解嚴後的轉型過程緩慢、混亂而辛苦,但我們看到一線曙光。在貧富階級、城鄉落差越來越大的時代,有一小群人,願意在偏鄉蹲點,無私奉獻於弱勢孩子的教育。當上一波教改遺禍尚未清除、十二年國教的焦慮緊接而來之際,有一群人,選擇不一樣的方法教育他們的孩子,期許孩子成為更完全的人。可汗的故事帶給這群人希望:教育可以不一樣,只要我們的焦點放在孩子身上,我們一定可以「點亮每個孩子心中的蠟燭,讓他發光、發亮」!

  可汗花了很大的篇幅,描繪他對教育的看法及願景,其中,我們最認同的是「翻轉教室」。教育必須「因材施教」,學習要「主動積極」,可是,受限於經費、人力、大量生產的教育體制,老師光趕課都來不及,加上官僚作業,根本沒時間深入了解每一個孩子,解決他們的困難。

  很多老師的初衷,是希望有足夠的時間、力氣、方法來「傳道、授業、解惑」。我們認為,「翻轉教室」可以一舉解決「因材施教」跟「主動積極」的難題。

  有鑑於此,誠致教育基金會在志工們的協助下,成立「均一教育平台www.junyiacademy.org」,錄製中文教學影片,幫助有心推動「翻轉教室」的老師減少趕課壓力,將寶貴的時間,拿來陪伴孩子找出天賦、解答疑惑、追尋未來的道路。我們期望台灣家長在十二年國教的環境下,能給孩子更多學習空間,培養終身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很高興這本書在台灣出版,讓更多老師、家長了解如何運用線上教育資源,達到「因材施教」和「自主學習」的目標。我們很榮幸地向各位報告,台東桃源國小因為使用「均一教育平台」,成為全台灣第一個「翻轉教室」的典範。

  但願這本書能成為台灣教育的祝福,讓每一位老師、家長、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力量,點燃學習之火,追尋自己的理想,照亮別人的未來。

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方新舟

推薦序2

翻轉教育——「教學」先從「學教」開始

  「當時我各科成績都很高,只是數學成績不理想,要不然我就會......
  如果我的孩子數學成績再好一點,那麼考醫學院是沒問題的......」

  遠距數學教學是可汗學院的濫觴,而數學學習卻是很多孩子的心傷,甚至在層層挫敗的經驗下,形成自我預言的效應,一路加深習得性的失助,自然走入慢性的消沉或生命的悔懺。至今,「聽不懂」或「學不會」在傳統教學的氛圍中,仍然是件令人極為不安和可怕的事,「懂不懂」或「會不會」的逼問聲,讓不安的感染急劇加大,讓學習的興致快速流失。即便教育現場不斷降低師生比率,或以補救之名不斷延長時數,但學生常陷入呆滯,學習成效依然黏滯。

  兩年前,在均一中小學與方新舟先生一同觀摩數學教學,他與本書作者同樣是矽谷科技人,同樣以一股腦兒的傻勁栽入翻轉教室的實踐。那天不過是二十分鐘的可汗學院介紹,卻打開我的視界,也顛覆長期以來我所認識的教學風格。平台上網站架構的學習概念圖,自我精熟的自動布題、立即回饋的積點獎勵,細階化的解題策略、不露臉龐的影片教學,以及教練如何有效掌握學習者困境的圖表分析等,我驚覺一個跨越教學現場、翻越學校藩籬、超越傳統思維的教學正在發生。

  回到教育現場,最迫切需要的不是教育專業或傲人經歷,而是如何以高度的教學熱忱成為開路先鋒,為荒蕪的年代披荊斬棘,進而發展出作者所說的「教學團隊的運動」。就桃源國小為例:琢偉和貽雯先克服各項無線網路的環境限制,一路試著桌上型、筆記型再到平板電腦的操作;語言介面也從英語環境的可汗學院,逐步轉換成「均一教育平台」的中文環境。之後,紹平、幸慧、美君等,從不同領域加入,一個個改變教育型態的學習革命悄然發生,一個個孩子沉浸在主動、開放、自在和多元的學習風格中。

  當學習工具改變、學習機會開放、學習內容高上雲端,以及學習主體得以自主時,新的教育型態將使得教與學之間的關係產生易位,教師已然不再是知識的主宰,講台上那個道貌岸然的「教者」,也應當適時讓出位置、騰出空間,反身成為「學者」,細究學生的學習「關卡」,真正看待「指導」這件事。因為「學習」不再是依著一致的教學進度而行,不再是循著既定的目標接受安排,也不再是本著書本的框架經營班級。真正重要的是:讓學習主體主動的返回自由的本質,讓「學會」成為自我價值最高的酬賞。這也就是為什麼可汗學院的平台,不是以言者諄諄的「教師」為名,反而以發掘人才、開發潛能的「教練」做為和學習者一同成長的指導者。

  薩爾曼.可汗從一個房間的教室,應用樸實的方法,跨接當代的網路世界,一舉翻轉教室的傳統生態,其所行的不外積極傳播普遍的善,讓財施(所有的人都能接受免費的一流教育)、法施(離苦的方法:學習不再是被動的要求)、無畏施(給怯弱者積極正面的鼓勵)的深情,沁入世界的角落;也讓全時、全面、全程、全人的教育理想,成為生活普遍的事實。

台東桃源國小校長  鄭漢文

推薦序3

危機中的奇蹟

  一個城市,兩個世界,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當社會經濟長期不振,貧富差距拉大,弱勢家庭日增,溫飽產生困難時,孩子的教育常處於被忽略的位置。再加上公部門的教育投資不足且不均,弱勢的孩子所獲資源更被稀釋,更難有翻身的機會。

  看看十二年國教,爭論最多的,只環繞在少數明星學校的特色招生上,斤斤計較的只是分數與排序,少有在公民素質、弱勢照顧、教育均衡、教學品質上的關切。

  從都會到偏鄉,我看到學習後段的學生、偏鄉的孩子、放棄學習的孩子,因陷入學習困境而逃避,部分欠缺家庭支持功能的孩子,更逐步走向令我們憂慮的人生。

  一九八三年美國教育部發表〈國家在危機中〉教育建言,二十五年後公布檢討報告〈負責任的國家〉,正向、虛心的面對國家教育所處的危機。反觀台灣,從城市到鄉村的觀察,我們的社會與教育正處於危機中,應是相當符合真實的看法,殷切期待大家能虛心的面對,並做出「負責任」的檢討與回應!因此我們不該默然以對,如何採取行動?採取何種行動?可汗提供了一個創造奇蹟的教育方法,產生巨大效果的學習革命。

  一個看似平凡的構想,靠著熱情與創新,只運用近乎貧乏的個人資源,作者卻彌補了傳統教和學所難以克服的困境,符應現代社會學習的需求,創造了「教育無圍牆,學習無國界」的革命性效果,且影響深遠。

  除了網路教育平台的討論,可汗在書中也提供了教育的多面向觀點,極有創意和挑戰性,值得關心教育及專業人員對話與深思。

  我們預期這是一場席捲全球的教育革命,幫助地球村的所有孩子。在這場教育革新運動裡,台灣並未缺席,台灣也有富理想和熱情的有心之士,已在進行符合台灣孩子需求的中文化「可汗學院」。

  正視危機才能帶來轉機,也才有可能出現如可汗所創造的教育奇蹟。台灣曾經創造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如今面對困境,也許應從教育著手,正視危機,再創另一波屬於我們的奇蹟。

前台北市士林高商校長、中正高中校長 劉正鳴

推薦序4

Yes, We Khan!
                 
  我們家的孩子可能是薩爾曼‧可汗在臺灣最早且最年輕的學生。三年前我在《經濟學人》雜誌上讀到一篇報導有關美國加州洛斯阿圖斯學校正在進行一個「課堂翻轉」的教育實驗,上課時老師不講課改由學生回家自己看影片,而在學校原本上課的時間改成寫家庭作業,而且每個學生都是依照自己的進度在學習,最重要的是這套學習系統不但開放給全世界的人使用而且完全免費!於是我就幫當時還在讀小學的女兒和兒子建立可汗學院的帳號後開始上課。對明秀和明哲而言,像可汗學院這種自主學習的方式是最自然不過的,因為早在十年前姊姊明秀還沒去上小學一年級時,我們就跟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申請不去學校上課,在家實施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由於我們家的孩子不在學校,可以完全依照他們自己的速度和方式學習。像是先把不懂的部分搞懂了再學下個階段,卡住了的科目可以暫時放著先學別的,過一段時間換個方式再回來試試看。已經會的部分不用為了準備考試而浪費時間複習,沒有學校教育的統一進度和定期評量,孩子們學起來更快樂,更扎實,更有效。以明秀和明哲兩姊弟為例,弟弟明哲把可汗學院當電腦遊戲在打,為了收集稀有的特殊徽章,他會卯起勁來反覆練習同一單元的題目,直到可以連續答對六十題,贏得徽章為止!而姊姊明秀只在乎能盡快填滿她的「知識地圖」,只要一個單元達到精熟程度後就換另一個單元,絕不浪費時間多做練習題。

  過去受限於國內「非學校」的課程與教材,家長多半只能用學校的教科書和參考書教孩子,談不上完整的家長自主教育。但在後可汗學院的時代,不論是個人非學校教育,還是三十人以內的團體非學校教育,都可以依照每個孩子的學習方式和風格量身定做課程內容,而且完全免費。然而,可汗學院是全英語教學,其課程編排方式和學校上課的進度大不相同,對無法使用英語學習或需要配合學校進度的學校學生來說並不方便。幸好誠致教育基金會在二○一二年創辦了「均一教育平台」,把可汗學院的練習題中文化,並且將英語教學影片配上中文字幕,還新增了不少本土教學影片,更公布了平台內容與各年級南一版、翰林版和康軒版的課程對照表,讓每一位家長和老師都能參與這個全球大學校。

  家長可以在每年五月和十一月底前向孩子戶籍所在地的教育局處申請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無需考慮同年級學校學生的學習進度,也不用到學校參加定期評量,修業期滿後仍然有畢業證書可以繼續升學。老師可以由學校向教育局處申請教育實驗計畫,讓全校或部分學生使用均一教育平台來進行「課堂翻轉」的教育實驗,以突破我國教育現場長期多數學生學習意願低落的窘境。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才和資金一樣是沒有國界的,我們的孩子可以繼續接受十二年的十八世紀普魯士教育訓練成考試選手,或加入兩億人的家教課,跟比爾‧蓋茲的孩子一起學習,為將來從事那65%目前還沒存在的工作做好準備。這不是能不能做到,而是要不要去做的問題。Yes, We Khan.

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總召集人 陳怡光

推薦序5

教育,沒有標準答案

  「老師,植物維管束中的韌皮部會運輸水分嗎?」一個國一學生在上課時的提問。明明自然課本將答案寫得清清楚楚,把這個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丟給學生討論十多分鐘,學生竟然沒有被說服,還理直氣壯地大聲說:「即使考卷寫課本上的答案,但我心中還是有自己的答案!」無意間聽到的這句話,讓我非常非常震撼!即使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在考卷上卻只能寫出課本的標準答案,這真的是我想教出來的學生嗎?

  過去的教學方式與內容偏重於事實知識的記憶,造成學生只會背誦,無法將知識活用,也沒有批判思考的能力,學生在傳統講述的學習過程中,不曾對「課本中的知識」產生任何懷疑。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許多在考卷上有標準答案的題目,在真實生活其實不然,且這種只尋求標準答案的學習方式,除了寫考卷時有用,當學生們身處真實世界,面對的問題將更加複雜,不再有四個選項可挑的解答,甚至大多數是沒有標準答案時,學生要使用什麼樣的能力來抉擇或處理所遭遇真實情境的問題?

  那堂課雖然結束了,但是學生的話一直縈繞在我腦海,於是我開始嘗試改變我的教學模式,諸如:讓學生在上課前先自主學習,包含學生自己畫課本重點,並將課文內容重點整理為條列或圖表呈現的預習筆記或概念圖;在上課前自行觀看教學影片學習單元概念;利用老師提供的線上評量系統,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在臉書的學習社群上參與討論;另外,我也要求學生自己審核作業繳交狀況,使學生隨時掌握自己的學習進度。正因學生課前的自主學習,我在課堂上需要講述的時間減少,有更多時間可以進行論證式探究教學,以培養學生批判思考、溝通協商與問題解決的能力。課後,學生可以透過網路快速地互動與回饋,除了可以有學習的夥伴共同成長,亦讓課程從教室延伸至無所不在的自主學習。

  隨著我的改變,學生也跟著轉變。實施新教學方式後,從觀察與回饋中發現學生不單增加學習動機,提升學習成就,且逐漸能將抽象的科學概念與日常生活結合,不再只會記憶與背誦,更能主動嘗試設計模型以說明科學概念。看到學生如此的改變與成長,我真的感受到教學的樂趣,並更加期待能與學生有更多的互動,一同學習共同成長。

  我想老師們在剛進校園教書時都充滿熱情,不論是面對學生或教育界的發展,都懷抱著使命感,但不得不面對的成績與升學壓力,讓當年研發出來各式創意教材教法都漸漸被吞噬,成績取向的升學壓力不僅抑制學生的創造力,也將老師的理想抹滅。現在,隨著十二年國教的推動,轉機慢慢出現,該是我們改變的時候了!

  透過翻轉教室的上課方式,不論是可汗學院所強調的精熟學習,或是我想將空出的課堂時間用以培養學生批判思考與高層次的能力,都非常適合!這樣的學習方式可以因老師不同的需求而有不同的運用,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學習動機的影響更是深遠。看到學生因為調整學習方式的轉變與成長,心裡的感動真的難以言喻,希望我的介紹只是拋磚引玉,能邀請對教育界有重大貢獻的諸位老師們一起來投入,有您的參與,或許翻轉的可以不單是教室,讓我們一起努力翻轉整個台灣的教育吧!

台中光榮國中生物老師 鍾昌宏

內容連載

§內文1

給任何地方、任何人免費共享的一流教育

我是可汗學院的創辦人,也是元老級的工作人員,我名叫薩爾曼.可汗。讓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人都能享有免費教育,一直是學院的目標。而我寫下這本書,是因為我相信教育與學習已來到一個千載難逢的轉捩點。

傳統教育早已無法滿足我們日新月異的需求。傳統模式將學習變得被動,但世界卻需要我們主動處理資訊。傳統模式將學生依年齡分組,塞給他們進度劃一的教材,期望他們多少能學一些。這套模式在一百年前已不太合適,現在更是不符需求。儘管新科技帶來了希望,讓教與學可以更有效率,但伴隨而來的惶惑,卻甚至恐懼,讓閃亮亮的新科技淪為乏人問津的裝飾品。

傳統與新式教學出現了裂縫,導致越來越多的孩子墮入深淵。世界的變遷不斷加劇,教育即使出現大變革,速度不僅極為緩慢,也往往朝著錯誤的方向前進。每一天,甚至在每一堂課上,孩子所學與真正所需的差異越來越大。

張嘴說話總是比動手做事簡單。這年頭人人談論教育,但結果好壞實在難說。政治人物每逢演說必提教育。在教育議題含糊不清卻又強勢的標準下,父母大聲表達自己的焦慮,既怕孩子程度落後,也怕孩子輸給競爭者。對手可能近在前兩排座位上,也可能遠在地球另一端。許多人談起教育跟討論宗教一樣,只管強力捍衛自己的見解,卻往往提不出可供檢驗的證據。課程大綱應該更嚴謹或更寬鬆?考試究竟太多或太少?而一般標準化的考試,考的究竟是長期學習的成效,還是學生應付這類測驗的能力?我們是否真能幫助孩子變得主動、理解課程、進行創意思考,或只是在玩一場沒完沒了的空虛遊戲?

成人也有自己憂心的事。學校教育結束後,我們的學習能力該何去何從?我們該如何訓練自己,不讓心智變得懶散又脆弱?我們是否還有學習新事物的能力?我們該到哪裡學習,又該如何著手?

這些教育論戰都是有益的,證明了這個世界緊密連結、競爭激烈,「學習」占有重要地位。但問題來了。辯論並未促成進步,就算出現新的作為,往往也是政府由上而下推行的政策,對學習有利與否實在難說。曾有偉大的老師與學校證明,優秀是教出來的,但他們的成功難以複製,影響也難以評估。我們已為教育問題投入大量精力與金錢,卻幾乎不見成效,有些人甚至打從骨子裡認為,我們不可能徹底改進教育。

更令人憂心的是,許多人完全沒有危機意識。真正重要的不是畢業比例或考試成績,而是這些事物在人生中代表著什麼。關鍵在於天賦被發揮或虛擲?尊嚴被重視或抹煞。
 

目前美國高中生的數理程度在全球僅居二十三名,這是常遭檢討的數據。這個排名對美國人而言當然喪氣,但測驗成績不過是美國整體教育的片面反映而已。雖然我們的教育系統可能有缺失,但我相信至少在最近的未來,美國仍將保持數理龍頭地位。不管有人再怎麼危言聳聽,美國並不會因為愛沙尼亞的學生較擅長因式分解就一敗塗地。美國文化結合了創意、創業精神、樂觀進取、豐沛資本,自有其獨到之處,這些特質讓它成為世界上新觀念萌芽的最佳沃土。正因如此,全球最聰明的孩子都夢想拿到綠卡,在美國工作。從前瞻的全球化角度來看,個別國家的排名其實並非重點。

但即使我們毋須庸人自擾,過度樂觀卻絕對會帶來毀滅。美國人並沒有什麼優良基因,可以讓創業精神與發明能力保持不墜。如果我們無法訓練出新一代受過良好教育的心靈,美國的領先地位終將逐漸消失。

就算美國保住創新大國的地位,受益的又是哪些人呢?會不會因為美國學生只有少數受過適當教育,有能力參與創新,逼得美國公司不得不從外進口人才?會不會有越來越多美國年輕人因為缺乏必需技能,不得不退出就業市場,或屈就於無法發揮天賦的職位?

我也要為全球年輕人提出同樣的問題。他們是否因為學不到必需技能或缺少機會,而無法投入經濟成長,只能浪擲天賦,甚至將才能轉至危險的方向?會不會因為學校教育不佳,社會系統腐敗或失能,導致真正的民主無法在開發中國家生根?

這些既是實際問題,也是道德問題。我深信,所有人的教育都與我們息息相關。誰知道下一個天才會在哪裡出現呢?某個非洲村落的小女孩也許會發現癌症的療法,某個新幾內亞的漁夫之子也許會對海洋生態提出驚人洞見。我們怎能讓他們的潛能白白浪費?如果科技與資源都許可,我們怎能不提供他們一流的教育?我們缺的只是遠見,還有願意行動的勇氣。

但人們沒有採取行動,卻只顧談論漸進的改變。也許是因為缺乏想像力,也許是害怕現狀有太大改變,總之談話從不曾觸及如何從根本改進教育的缺失,反而集中在幾個雖然常聽見,卻根本不是重點的執著,像是測驗分數或畢業比例等。這些議題並非不重要,但真正的關鍵還是我們能否培育出有力量、有創造力、能實現自我的下一代,讓他們充分發揮潛能,承擔起真正民主所帶來的責任。

在本書當中,我們將重新檢視一切基本假設,像是人們如何學習?既有的課堂模式,像是一對多的單向授課、回家後單獨練習等,在數位時代是否仍具意義?學生為什麼一結束考試,馬上忘掉許多理應「學會」的內容?成人為什麼覺得在校所學與工作所需差異這麼大?這些都是我們該問的基本問題。但即使討論了這些問題,我們仍需認知,哀嘆教育現狀與動手改進有極大的距離。

從二○○四年開始,在偶然的狀況下,我開始實驗一些似乎會成功的想法,實際情況稍後我會詳述。在很大程度上,我不過是以全新方式應用早已被證實的原則。但就另一方面而言,只要結合科技容易普及、易於取得的特性,這些實驗很可能讓我們認知中的教育完全改觀。
在我各種實驗中,有一個實驗發展出自己的生命,那就是我上傳至 YouTube 的數學教學影片。當時我並不知道怎麼進行最好,也不知道計畫能不能成功,更不知道會不會有人看我上傳的內容。我在嘗試與錯誤中前進(沒錯,犯錯是可以容許的)。當時我白天是避險基金的分析師,工作繁重,時間非常有限。但短短幾年內我終於明白,虛擬教學才是我的熱情與使命所在。我在二○○九年辭掉工作,全心打造後來的可汗學院。

可汗學院聽起來堂皇,但運用的資源卻近乎貧乏。學院有一部電腦,一套價值二十美元的畫面截取軟體,外加一塊八十美元的手寫板。手繪圖形與方程式時,我用的是微軟小畫家(筆跡常常有點抖動)。除了影片外,我還寫了一些出練習題的軟體,放在我租的伺服器主機上(月租五十美元)。這個學院的教師、資訊工程師、校工、管理人員加起來只有一名,那就是我。校內預算總額等於我的存款。大部分日子我都穿著六美元一件的T恤與運動長褲,對著螢幕講話,大膽地追求遠大夢想。

我的夢想不是創造熱門網站,也不是在教育論戰上颳起曇花一現的旋風。也許我是在癡人說夢,但我的夢想是為世界創造一個持久、與時並進的平台,讓它可以持續存在數百年,從根本上反思教育應有的面貌。

我認為進行反思的時候已經到了。每當歷史出現轉折,新的教育體制與模型便隨之湧現。比方說,哈佛與耶魯大學創建於北美州殖民開始後不久。麻省理工學院、史丹佛大學、各間州立大學則是工業革命與美國領土擴張後的結果。我相信現在正是史上最重大轉折的初期,這個轉折就是資訊革命。在革命當中,改變極為迅速,深度創意與分析思考的能力不再可有可無,也不再是奢侈的餘裕,而是必備的求生技能。只讓全球部分人口接受高深教育將是我們承受不起的損失。基於上述理由,我寫下本校的創校宣言。這份宣言野心勃勃,但只要善加利用現有科技(目前的利用程度低得可笑),裡面的目標完全可能實現:在所有地方,讓所有人都能接受免費的一流教育。

我的教學理念很直接,深植於我的個人信念:我要用自己希望被教的方式教學。換句話說,我希望能傳達學習的純粹喜悅,還有了解宇宙萬物時的興奮。我想教給學生的不光是邏輯,還有數學與科學之美。教學時,我想幫助的不只是第一次接觸這些學科的孩子,還有想重溫這些學問的成人;我希望與作業奮戰的學生可以得到啟發,想維持心智靈活的老人也能獲益。

我不希望重現乏味的課堂形式,像是機械式背誦、硬套用公式,將學習的意義與期限限於下次考試拿到好成績等。相反地,我希望幫助學生體會每一課之間的連結與演進。我希望磨鍊他們的直覺,讓每次吸收的資訊與概念逐漸整合,直到終於達到精熟。簡單說來,我想重現學習的熱情,讓學生主動參與、體會學習的自然喜悅。傳統教育有時似乎只會痛擊學生的興趣,逼使他們俯首聽命。

一開始沒有所謂的學院,我的學生也只有一個,名叫娜蒂雅,她剛好是我的表妹。

到了二○一二年的年中,可汗學院的成長已經遠超過我預期。我們每個月教育六百萬名以上的學生,這個數字是哈佛大學從一六三六年創校以來全部入學人數的十倍,而且還以每年400%的速度成長。課程影片觀看的次數超過一億四千萬,而且學生已經利用我們的軟體做過近五億次練習。我個人已經上傳超過三千部課程影片,這些影片完全免費,沒有商業廣告汙染,課程內容涵蓋基本算數到高級微積分,包括物理、財務到生物,化學到法國大革命。我們也積極雇用世界上最優秀的教育者與軟體設計師。學院已經成為網路上最多人使用的教育平台。《富比士》提到學院時說:「這是那種『怎麼沒有人早一點想到』的靈感。現在學院迅速成長,即將成為地球上最具影響力的教學機構。」比爾.蓋茲也曾公開提到,他利用我們的網站在家教孩子算數學,這對我們而言真是最高的讚美。

這本書部分在敘述可汗學院如何一炮而紅,驚人地快速成長,但更重要的是這番成長將如何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識。

短短幾年前,知道可汗學院的只有幾個中學生,他們全都是我的親友。我們的網站是出於什麼原因,又透過什麼方法,才將名聲傳布到全世界,觸及各個年齡層,還有各種經濟環境中渴望學習的人?學生為什麼會向自己的朋友提起,訊息最後又如何傳入老師耳中?老師又為何要把這件事告訴學科主任?家長為何不但用我們的網站幫助孩子學習,自己也溫習故知,重新發現學習的樂趣?

也就是說,學院滿足了哪些曾被忽略的需求?

為什麼學院讓學生更有衝勁、更樂於學習,而傳統教學卻辦不到這點?說到學習成果,我們能否用數據證明,學院的確幫助了學生的學習?測驗分數是否進步了?更重要的是,學院的教學方法能不能讓習得的知識更持久?學院能不能讓學生的學力維持在同年級的水準之上?課程影片與互動軟體最大的功用是輔助傳統課堂,或是指向教育全新的未來—一個由學生主動學習、自行掌控進度的未來?

對學生而言,不管是八歲或八十歲,他們選取的每段新影片都是新的自我發現。每套新題目或練習都代表新的挑戰,而且可以依個人速度進行,慢慢來不再是恥辱或忌諱,學生也不必擔心趕不上全班進度。課程影片永遠不會消失。只要有需要,學生可以盡情重看,而且錯誤是被容許的!學生不必怕老師在身後探頭張望,也不用怕犯錯會使老師失望,更不必怕自己會在全班同學面前像個傻瓜。

我衷心相信,以可汗學院為工具,可以讓現有教學變得更像未來教育應有的模樣,也就是結合教學技巧、訊息呈現、資料分析,以最廉價的成本,提供最清晰、最全面、最合乎需求的教學內容。我有諸多理由相信這樣的未來會成真,部分是因為科技,部分是因為經濟,但最具說服力的理由則是學生給我們的回饋。

過去幾年來,我們收到數以千計的電子郵件,這些都是因學院受益的學生寄來的心得,有的來自歐洲城市,有些來自美國郊區、印度村莊、中東鄉鎮。在中東,有些年輕女性正設法接受教育,而且有時必須偷偷摸摸地學。有的郵件簡短輕鬆,有的則娓娓細述,令人感動。有些郵件來自正在學校努力奮鬥,對自己失去信心的孩子,有些則來自原以為自己已和學習絕緣的成人。

從這許多郵件中,我們開始看出某些模式。有太多孩子雖然聰明、積極,在學校裡的經驗卻充滿挫折,不管是菁英學校或貧困學校都一樣。太多孩子的信心備受打擊,甚至連許多成功的學生都承認,他們雖然拿到好成績,卻沒學到多少東西。

兒童與成人都一樣,他們的好奇心在乏味的課堂或工作場所中流失,而愚昧的大眾流行文化則是永不止息的背景噪音。

對這些學生而言,可汗學院是避難所,也是棲息處。在那裡,他們可以自行補足課堂或工作場所裡得不到的經驗。光是看影片或操作互動式軟體,就能讓人變聰明嗎?當然不行。但我認為這些活動可以促成更棒的結果,那就是創造特定環境,讓人們在其中自由發揮好奇心,滿足天生的學習熱情,然後意識到,自己「原本」就是聰明的。

來自學生的心得是激勵我寫下這本書的最大動力。我將這本書視為個人的表態。這是我自己的宣言,也是我要求改變的呼籲。正規教育必須改變,變得更符合世界現況,更接近人類學習、成長的真正模式。

什麼時間、地點最能讓人專心?答案當然是因人而異。有些人一大早精神最好,有些人則在深夜時吸收能力最高。有人需要整間靜悄悄的房子才能專心,也有人少了音樂或咖啡館的背景噪音就不能清楚思考。既然有這麼多差異,我們為什麼還堅持教學必須關在教室裡進行,只能伴隨冷冰冰的鈴聲與警報鈴?

科技賦與我們力量,使我們能擺脫這些限制,讓教育變得更便攜、更有彈性、更合乎個人喜好。科技讓學習更容易開始,個人更容易培養責任感,學習過程重新出現尋寶的樂趣。科技也帶來了另一項潛在益處,那就是網路讓教育變得極為容易取得,知識與機會可以更廣泛、公平地分享。高品質的教育未必只能在富麗堂皇的校園進行。如果只考量經濟成本,世界上各角落的學生完全可以享有比爾.蓋茲子女所上的課程。

有句俗話說人生就是學校。假如這句話是真的,那麼隨著世界越來越小,人類越來越緊密相連,這個世界也越來越像一間無所不包的大校舍。裡面有年輕人,也有老人;有人進度快,也有人進度慢。無論在哪個時刻,我們全都身兼學生與老師兩種身分。我們從學習中成長,也從彼此幫助、共享知識、為他人闡明自己所知中成長。

我喜歡把可汗學院想像成世界這個大校舍的虛擬分校。在這裡,人人都受歡迎,人人都受邀擔任老師,從事學習,將自己的天賦發揮到極致。成功由自己來定義,唯一的失敗就是放棄學習。就我自己而言,我從學院中學到的跟我教給別人的一樣多。我獲得許多回報,包括智識上的喜悅、重新燃起的好奇心,與其他心靈、其他人緊密相連的感覺,這些遠超出我的付出。我衷心希望每個學院學生與本書讀者都能有同樣的體會。

簡介由博客來所提供

訂閱電子報

網站名稱: 印華百家姓協會雅加達特區分會
會址: Jl. Krekot Bunder Raya No.47AB,Jakarta 10710,Indonesia電話:+62 21 350 1191-94
本平台所有訊息內容或服務,都是由該機構或相關單位所提供,著作權歸原提供者或權利人所有。
網站系統服務平台版權System Copyright ©自在交流股份有限公司
EzFree Interchange Co ., Ltd All Rights Reserved.Tel: +886-2-26648299  E-mail:ez.change@msa.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