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華百家姓協會雅加達特區分會-期刊文獻-印尼僑聲雜誌-120期-
會員登錄
帳   號
密   碼
驗證碼
 
註冊
行事曆
Sun Mon Ten Wed Thu Fri Sat
領導獻詞
首頁期刊文獻
120期
生命的延續 本會五十週年紀念特刊誕生
作者:梅傑

憑藉先賢穩健紮的腳步,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深耕奠基;從慘淡中建立希望,從無形中創造規模。便本會的實力,在團結奮鬥中,不斷壯大精實,得以延續到現在這一片榮景,輾轉五十年。孕育了不大不小的社會力量,足以發揚亮麗的人文色彩,是我們擁有的可依賴的寶貴團體一印尼歸僑協會。

民國九十六年春,有識之士提議出版「本會五十周年紀念特刊」之議。當時會中經費短絀,五十年資料蒐集不易,邀稿困難,視同天方夜譚而遭擱置。同年八月中旬,鄒名譽理事長育庭有感於先賢為千餘苦難歸僑,同患難共甘苦的血汗不能自流,表示力主出版該項紀念特刊,並立下決心籌募經費,似有繼當年募款購置會所之壯舉再度發揮之勢,當可一舉而成。因而推舉鄒名譽理事長為「本會五十周年慶」之主任委員。籌辦期間,幾經奔波,風雨無阻,樹工作人員,持相勉勵,特別期許。並一再表示務必完成紀念特刊走出版任務,語重心長。不料,同年十二月七日鄒公壽終於台大醫院,令人惋惜。籌辦特刊工作雖末至中斷的地步,也在斷斷續續中磋跎而過。幸有子嗣嘉廣、應廣二位先生秉承乃父遺志,慨捐該刊出版印刷經費新台幣二十萬元,一時士氣大振。

民國九十七年五月,對外徵文(刊登於本刊第116期),對內剛開始著手翻閱舊有資料。我們以十足的信心,很勇敢地往上溯源,得以很準確地,蒐集到五十年前先賢不畏艱難、不計成敗地為千餘苦難歸僑,展開愛僑護僑的工作,嘉惠貧苦歸僑的珍貴史料,將呈現給廣大群眾閱覽。我們何其有幸,能感受到五十年前,先賢殚智竭慮,去關照苦難歸僑的高情與愛心,直接惠及歸僑子孫,加上在民國四十七、八年間,即有僑領童益我先生設置獎學金的獎勵與栽培優秀青年的德行,而使歸僑後代子孫的生活前途,一代比一代亮眼,成就不少國家菁英為國效勞。在五十年後的今天,猶感共沐於先賢的大愛之中,共敘天倫,綿延不絕!。年來,我等致力於本會五十年前資料的蒐集工作,耗時費事,備極艱辛,然而,先賢可敬、可佩的傲人風骨,將我們
所有的疲憊化為振奮,工作精神倍增!同年六月,呈文向總統副總統及五院院長等相關重要單位懇請題詞,卻因故延至十一月倉促辦理,承蒙總統副總統及五院院長等相關重要單位之愛護,均能應時惠賜題詞,言人感激萬分。同年八月,蒐集珍貴歷史照片。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全部截稿。民國九十八年二月六日終於不負眾望,順利出版,歷時一年七個月。

至有關本刊出版印刷經費,除了感謝鄒嘉廣、鄒應廣二位先生所捐贈的新台幣二十萬元之外,並感謝五十位熱心的贊助人士,其餘不足之數,特別感謝某人暫時代為墊付。日後,仍有賴熱心人士,多予資助,鼎力支持,不勝感激之至。
現在,且讓我們翻開五十年前首頁,看看先賢一板一眼,循規蹈矩,依法辦事的衝勁,有多麼可愛、可敬、可佩!

那時,他們為了要成立一個「印尼歸國華僑聯誼會」,便依法乖乖地先來一個座談會,大家先商討,認為確有必要成立一個聯誼會了,大家也認同這個聯誼會的名稱了,那麼這個聯誼會使成立了。再擬具組織章程,經過大家認可通過,推選理監事之後,才送請登記。那時的僑團法人是向僑委會申請登記的。茲將當年的情形,一樣一樣地牽引大家在先賢的大愛中,去感受有情有義、患難與共的僑務工作,是怎麼樣盤根向上而來,最終以傲人的成續讓賢,留給後人繼續打拼。謹摘錄其要者如下:

一、民國四十七年十一月九日印尼歸國華僑假永和鎮民眾服務站,舉行歸國華僑座談會。
參加座談會的同僑有:章勳義、童益我、沈彩烈、謝幼偉、陳明潔、饒 簡、李國良、宋恩奎、楊煒能、黃輔良、林甘泉、羅善保、鍾佛興、郭緯君等數十人。
座談會主席:郭緯君。紀錄:林甘泉。

二、然後,於同時、同地,成立印尼歸國華僑聯誼會,並通過組織章程,推選理監事。

主 席:郭緯君。
常務委員:郭緯君、童益我、沈彩烈。
委 員:陳明潔、楊煒能、盧松章、李國樑、陳炳洪、張俊聲、羅善保、饒簡、陳清池、 
張幼敏、何坤華、鄭樹明、伍龍超、劉秀保。
副理事長:楊少珍、楊百凌、童益我。
理 事:楊少珍、廖遜我、楊百凌、鍾煥新、楊煒能、馬鍾良、劉劍元、張自銘、鍾佛興、楊輝蘭、辛煊基、李清濂、邢頌文、徐 流
監事長:余鴻英
監  事:余鴻英、王基鈞、劉天一、李錫昌、廖良等五人
顧  問:沈彩烈、章勳義、饒 簡、李國樑、洪怡祥、吳慎機、顧竹淇、金念祖
會  所:先行租定:台北市信義路三段一八六號房子
「隨即聘雇員工,常川駐會辦公,廣徵歸僑入會,展開本會會務,舉凡有關印尼華僑的應辦事項,無不悉力以赴,或協助解決。蓋我們唯一的目的。便是竭誠為歸僑服務。解決歸僑的困難問題。」

(摘自本刊第一卷第三期郭緯看作「印尼歸國華僑連誼會的成立與發展」P14)
筆者按:看了以上文情並茂的記載,先賢積極落力地為歸僑服務的誠心與熱心,莫不令人感動。

三、民國四十八年舊曆年關,印尼歸國華僑聯誼會舉辦冬令救濟及新春聯歡會。
「在當時,本會雖然經濟困難,但對於救濟貧苦歸僑的工作,仍勉為張羅辦理。每一大口發給救濟金一百元(小口減半),以補助貧僑過年加菜之用。」

(摘自本刊第一卷第三期郭緯君作「印尼歸國華僑連誼會的成立與發展」P15)
筆者:您看,以上這趟過程,多麼溫馨感人!

四、民國四十八年二月十五日印尼歸國華僑聯誼會成立後的次年,為加強聯絡歸僑情誼,團結華僑力量,假座台北市信義路的「國際學舍」(已拆除,原建地現在成為大安森林公園的一部分),舉行「印尼歸僑暨僑生春節聯歡大會」

「推舉童益我先生為大會主席,參加者除歸僑及僑生外,有政府長官,來賓和會員等數百人。我副總統陳辭修先生亦撥冗光臨,? 切致訓,情詞懇摯,令人感舊當時聯歡情況的熱烈亦可以想見一般了。」

(摘自本刊第一卷第三期郭緯君作「印尼歸國華僑連誼會的成立與發展」P15)
筆者按:這時,先賢投下去的心力,總算沒有白費,探得國家最高首長的重視,特派副總統陳辭修先生在聯歡大會中,親臨致詞。在當時,是非同小可的盛事。於是,先賢致力於僑務工作的信心和力量倍增,是可以預料的。

五、自民國四十八年三月起,承僑務委員會指導辦理招待歸僑住宿事項。
當時因限於「宿舍和經費,規定每人只能住宿兩星期,使甫抵國門的僑胞,得有時間去解決住宿問題。民國四十八年五月,因歸僑日多,原賃信義路的會所,改為招待所,另賃台北縣永和鎮保福路八號為辦事處。嗣後因為僑委會改為在旅社招待住宿,故本會自辦的招待所才告結束。」

(摘自本刊第一卷第三期郭緯君作「印尼歸國華僑連誼會的成立與發展」P14)
六、四十九年二月復舉行第二次的春節聯歡,也在國際學舍舉行,我忝被推為大會的主席,其情況熱鬧,亦不亞於往年。

(摘自本刊第一卷第三期郭緯君作「印尼歸國華僑連誼會的成立與發展」P.15)

七、民國四十九年三月份有三批歸僑返國,共計341人。 (摘自本刊第一卷第一期第17面)

八、民國四十九年五月份二批歸僑,共計二百名。      (摘自本刊第一卷第一期第17面)

九、民國四十九年九月九日,一千四百零二個印尼華僑搭日本興安丸輪返抵國門,是抵達人數最多的一次。受到中華民國各界及印尼歸僑聯誼會、印尼僑生聯誼會等同仁熱烈歡迎。

「一連串的鞭炮聲,和著海軍樂隊奏樂聲,及船上雄壯的國歌,還有歡迎群眾的掌聲,連成一片,碼頭上掛起許多各界歡迎印尼華僑回國紅布橫額,情況熱烈,空前未有。
船上僑胞推派二十位代表登岸參加歡迎大會,中國大陸救濟總會秘書長方治代表各界致歡迎詞,華僑救國聯合總會秘書長董世芳及基隆市長林番王代表夏松,也同樣表達歡迎之熱誠。歡迎儀式完畢後,全體歸僑即分乘火車、卡車前往台北轉往臨時接待所居住。有親人的,則由親友照顧坐由軍部供應的卡車往台北。」
(摘自本刊第一卷第一期第17面)

筆者:海軍樂隊的奏樂聲,歡迎群眾的掌聲,鞭炮聲,碼頭上掛起許多各界歡迎印尼華僑回國的紅布橫額,空前未有的熱烈歡迎場面,卻是為貧苦歸僑揭開未來艱辛歲月的序幕!
十、從本會成立時起,至民國四十九年九月止,凡一年又九個月,承僑胞委託代辦入境手續者約計在九千人以上,已經回來的有四千多人。都是由筆者一人負責蓋章擔保的。
(摘自本刊第一卷第三期郭緯君作「印尼歸國華僑連誼會的成立與發展」P14)

十一、民國四十九年九月十八日上午九時,印尼歸僑聯誼會假台北縣永和鎮民眾服務站舉行會員大會。

出席會員一百四十餘人,主席團丘正歐、楊少珍、王德棻,僑委會特派委員兼參事曹挺光
列席指導。丘正歐主席致詞後,郭緯君主席報告一年來工作情形,在一年中辦理印尼華僑入境達七千七百三十餘人,辦理僑生升學大專二百四十九人,中學六百三十九人。
該會改選理監事結果如下:

理事:廖遜我、丘正歐、彭精一、鍾煥新、李啟賢、章勳義、楊少珍、王德棻、廖自然、辛煊基、黃建潤、馬鍾良、郭緯君、黃根源、楊百凌、邢頌文。地區代表
理事:楊煒能、劉國華、何鴻發、王基鈞、陳繩志、劉天一、劉劍元、虞 貽。(西加里曼丹區保留。)候補鍾佛興、李清濂、徐乃星、陳奮澄、楊輝蘭、鄧鵬權、饒 簡。
監事:余鴻英、蔡仲蕉、李錫昌、區炳基、黃允文、沈彩烈、童益我、王日高、郭威海。候補:吳慎機、侯如海、廖棣傳。

十二、民國四十九年九月二十五日上午舉行複選,「結果,理事長章勳義,副楊少珍、李啟賢、黃根源,秘書廖遜我,財政郭緯君,福利彭精一,交際丘正歐,調查劉劍元,監事長童益我。

筆者:您瞧,五十年前,先賢就把本會的組織程序,比照外國標準,按步就班地一樣一樣做好;比如逢理監事改選時,在會員大會中,先來一個三人組成的主席團,主持大會議程,僑委會還慎重其事地特派層級頗高的委員兼參事曹挺光先生列席指導。理監事改選完成後,還擇期複選正副理事長,並選派工作人員如:秘書、財政、福利、交際(公關)、調查(稽查)及監事長等,各司其職,奉獻心力,為本會的僑務工作,奠定了紮實的基礎,結構嚴謹,是那個時代少有的社團組織典範。

十三、民國四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下午二時召開第二次理事會議,通過:

(一)聯誼會之會址於十月一日起:遷至
地址: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七十六號辦公。電話:23873
(二)本會理監事於民國四十九年十月二日上午十時,出發前往慰問三處招待所的印尼歸僑。
(三)聘請:饒 簡、吳慎機、馬樹禮、顧竹淇、陳林榮、李清濂為本會顧問。
(四)據聞僑委會去電拒絕印尼正義華僑集體歸國,應予力爭。並推定章理事長向僑委會情商。

筆者按:會中,每做一件事,都以服務歸僑為出發點;關心歸僑的安危,力爭歸僑的權益,令人欽佩。
筆者:按著,且讓我們 瞻仰先賢泱泱大國之風範,『民國四十九年十一月十日本會發行第一卷第一期「印尼僑聲」創刊號。
發行人:郭緯君、社長:丘正歐、主編:文、廖自然,出版者:印尼僑聲社。

創辦本刊的旨趣

(一)本刊雖為印尼歸僑所創辦,但並非盡為印尼華僑所專有,也並非祇對為記載印尼華僑的消息言論而發行;我們願將本刊公諸全球一千五百萬僑胞,使其成為所有海外僑胞的喉舌,蔚為全體華僑的總匯。  (海外來鴻,有來自美國等地。)

(二)為實現三民主義而奮鬥,而努力。我們自願貢獻自己的心力,勉盡國民一份的義務,積極支持自由祖國政府這就是本刊約立場與態度。

(三)加強與海外僑胞的聯繫。

(四)本刊當依公正的報導與善意批評的原則,發表消息與言論。不抱絲毫成見,不存任何愛憎,不受威逼利誘而有所改變。』 (摘自本刊第一卷第一期「發刊詞」)
十五、民國四十九年間,本會理事長郭緯君先生,為上千位處在人地生疏的印尼歸僑的吃、住問題向政府請命。

敬謹的建議政府立即採取下列三項措施:

(一)以公地放領方式撥出一部份保留地或公地放給有耕作能力的歸僑承領耕作,既可解決歸僑生活又可為國家增加生產。實在是一舉兩得的善政。

(二)設立「輔導歸僑就業委員會」。輔導歸僑就業外,還要設立「歸僑習藝所」或「訓練班」,教導歸僑謀生技能;並教導歸僑的方言和風俗習尚。

(三)由 政府指定銀行以低利貸款給貧苦的歸僑,使其能夠獨立自營,解決長期的生活問題。必須採取這樣的措施,才不致使貧苦的歸僑日久淪於無以為生的境地,影響海外一千四百餘萬華僑的心理和國際觀感。

筆者按:郭緯君先生除了建議政府立即採取以上三項措施之外,文末還發表對歸僑子弟由衷的訓勉與期許的片段,感人至深。也是使我同僑在艱困中努力奮鬥,發奮圖強,終在數十年後,培養了許多歸僑第二、三代的優秀青年,得以在國人面前揚眉吐氣的精神所在!

謹摘錄該部份既珍貴又雋永的片段內容,相信結今天的我們讀後,一樣深信堅若磐石的教育方向,以及郭公心如日月,發自肺---之忠言,而使我們感到無限溫慰:

『至於歸僑子弟的教育問題,已由政府妥善處理,安插在各學校,具體的解決了;尚有程度稍差,成績落後的情事,祇有希望歸僑家長善自督責;尤其關於品行方面,更要遵奉 國父所提示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與 總統所訓示的「禮義廉恥」四維,身體力行,縱不能「希聖希賢」,亦當做個安份守法,循規蹈矩的好學生或好公民,然後才不會辜負國家和父母的教養;;然後才不會墜毀華僑為「革命之母」的令譽。這在歸僑中的子弟們固須如此,而在歸僑中的家長--父兄和諸姑姊妹們,更要以身作則,自治自勉,給予祖國同胞以「耳目一新」的印象與「見賢思齊」的觀感。』

(摘自本刊第一卷第一期p.7  郭緯君作「談歸僑問題」)

十六、民國五十年二月:行政院修訂印尼歸僑貸款建置房產辦法

筆者:足見郭公向政府請命已見成效,唯以印尼歸僑財力有限,成效不大。
筆者:且不問先賢又急、又氣、又累地為癱在招待所束手待援的歸橋面奔波,還要時時集會,共商對策,在燈下行文,上陳歸僑苦況,希望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比如其中廖自然先生撰「希望政府切實照顧印尼歸國文教人員」一文感人的片段,足令政府有關單位官員汗顏。謹摘錄該文片段如下:

『到今年(民國49年)三月止,被運回自由祖國的文教人員有六十餘人,這些文教人員既缺乏積蓄,而且失業一年多,在外逃避風險,輾轉遷居,大部已經清風兩袖,還賴親友及門生的程儀壯行,才得回抵國門,重做新的難民,謀食艱難,依傍無所,為的是去國日久,人地生疏,親友既杳,告貸無門,他們曾將困苦待援狀況,數度向僑務委員會陳情,並在本年(民國49年)五月七日向僑委會及有關部門請求援助的呈文中,附有請求援助的幾項辦法到今天(民國49年十一月)為止,所有歸國文教人員,還未得到政府的救助,悠悠歲月,轉瞬歲暮,大部份人都殷切期望祖國政府早日切實予以照顧,使大家得過安定的生活老實說,在這一群被政府遺忘了的文教人員中,過去從事愛國反共工作的成績,雖不敢自譽如何驚人,也敢說一句對國家可以問心無愧,他們為了領導正義僑胞與匪特搏鬥,或筆掃妖氛,致被誣入獄,或搶救青年,挽回人心,往事歷歷為眾所共見其聞,尤以印尼情形特殊,共匪使領人員日夕策劃對他們不利的陰謀行動,其工作的艱鉅,百倍於有邦交的地區,非身歷其境者不能親切體會。總而言之,十年來他們一本愛國反共立場,不斷與共匪作殊死戰,既不受威脅,亦不避危險,他們的精力大部消耗在這工作上面,從未想及要得到祖國政府甚麼獎勵,甚麼酬庸。』

筆者按:隨著時間的進展,與人事不斷的推動,終於不負眾多歸僑的期望,得以一一解決。這種不畏強權的精神,使「印尼僑聲」也發揮了無遠弗屆的功能,在泛黃斑剝的「印尼僑聲」刊物中,呈現了先賢頂天立地的氣度,為捍衛文人志士的出路留下光榮的一頁!
十七、民國五十年五月的社論:僑胞歸國應予便利。

呼籲政府:這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僑胞的權利。    (摘自本刊第一卷第七期P.2)
吳 真先生撰文政府要怎麼樣救助印尼歸僑。
要求政府拿出一個確切有效的辦法,提出五點建議。(摘自本刊第一卷第七期P.2)

十八、民國五十年六月 成立印尼歸僑救助委員會

民國五十年六月一日正式開始辦公,對貧苦僑胞回國應予歸僑辦理急賑工作完竣。赤貧大口二十斤,小口十斤,清貧減半。

由於印尼積極排華,邇年來先後被迫回國之忠貞僑胞,與日俱增,截至目前,已達四千人左右,(升學僑生除外)彼等被迫離境,多身無長物,且異鄉作客,未能適應新環境,謀生乏術,困難重重。印尼僑領章勳義君,前曾以個人名義申請挖掘阿里山林班埋沒殘財,以救濟印尼歸僑。去年(民國49年)十一月在內政部與僑委會監督下,由歸僑代表成立「印尼歸僑救助委員會」該挖木案即移交救委會接辦,本年三月,奉準與林務局玉山林區管理處簽訂合約。近已奉准開工生產,在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七十六號為總辦事處,六月一日正式開始辦公,另在嘉義設辦事處,處理林班生產業務事宜,兩處職員,共達三十餘人,另分發登山工作歸僑約五十人。』

筆者:先賢費盡心思,努力安排,無形中,也輔導了不少印尼貧苦歸僑予以就業的機會,得以解決生活困境。

十九、民國五十年八月二十五日

「印尼僑聲社論:我們對政府迫切的呼籲連發入境證以便印尼僑生來台就讀』

二十、民國五十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的社論題為:「不合理與不公平」 謹摘錄重要爭點如下:「針對僑委會對民國五十年度申請回國升學印尼僑生,曾通知海外各地保送人:一、中等學校名額少,補助費已取消,應由各地保送人轉知就地升學。二、升讀大專僑生,必須有雙程簽證,始發給入境證。致使二百餘名愛國青年,被杜於國門之外。因而提出嚴正抗議!」

民國五十年十二月

廖自然先生撰:「僑委會為什麼要歧視印尼僑生?
該會有關主管單位應負嚴重後果
(一)僑胞迫切呼籲,未蒙接納改善。
(二)必須雙程簽證,過去沒有實施。

玩弄雙程簽證手法,都是僑委會有關主管單位的擺佈,僑胞們所不能體諒的,就是該會先後經過印尼歸國華僑聯誼會,和本刊的要求改善,要求變通辦理,及八月間陽明山第二次會談結束時,陳副總統曾鄭重表示要「改善僑生回國升學辦法,盡量予以便利,以貫徹爭取僑生政策」教育部也主張放寬限制,可是僑委會冷冷地,迄無反應。

(三)專對印尼僑生,事實難以否認。

(四)回去海外服務,僑生人同此心。

(五)印尼僑生何事,遭受種種折磨。

(六)籲請民意機關,徹查失職官員。

筆者按:由於數百名愛國青年前途未卜,任他們在印尼惡劣的環境下傍徨無主,虛擲時光,先賢憂心忡忡,懷抱「人溺己溺」的心情,發表措詞強烈的評論文章,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二一、民國五十年間我僑賢為海外印尼僑生請  筆者:根據當時的本刊刊物記載:

民國五十年度申請回國升學印尼僑生,因受限於僑委會如上的規定,致使二百餘名愛國青年,被仕於國門之外。為此,印尼歸國華僑聯誼會特定期於民國五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下午二時,假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五巷九弄八號本會辦事處,召開印尼歸國華僑第一次座談會,針對我海外僑生升學問題,展開討論。諸多僑賢至為關切,如丘正歐、王基鈞、郭錦河、盧仕雲、王德棻、郭秉道、楊少珍、李遠龍、何福如、彭精一、李直儂、何鴻發、郭湯盛、廖自然、廖遜我、黃允文等,除了發言踴躍,並一一撰文透過本會刊物,一再懇切陳情,宛轉呼籲,為海外僑生請命。每一篇標題特大,欄位顯著,極為搶眼,使政府有關單位,不得不正視問題所在,用心解決。民國五十一年十月,終於有條件開放愛國青年回國升學,不再限有雙程護照者始可回合升學的規定,展現先賢護僑的力量,功不可沒。

二二、民國五十一年一月三十日起,印尼歸國華僑聯誼會所屬的印尼歸僑救助委員會,開始發放貧僑冬令賑米,本會辦事處:設於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五巷九弄八號。

筆者:揭開印尼歸國華僑聯誼會的歷史,讓我們看到五十年前印尼歸僑協會的原貌。

從第一屆的理監事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出先賢都是有職業、有錢財、有家庭、大可自顧自地,在自由祖國快樂安逸的上地上過生活。事實卻不然,他們在創會之初,不畏艱難地投入「滿目瘡痍」「百廢待舉」的狂瀾中,與患難中的中華民國載浮載沉,共赴國難,還為上千名待援的歸僑所面臨最刻不容緩的吃住問題,奔波申援,為歸僑向政府請命;為杜於國門之外約二百餘位愛國青年,向政府請命。他們透過本會刊物,大聲疾呼,沉痛喊話。

把救急如救火不能一口與糧的危急情況,擬具可進、可行的辦法上達高層單位。政府方面,雖然不能劍及履及,而能假以時日,予以適當的援助,加上我歸僑的堅苦奮鬥精神,配合政府,努力向上,特別是先賢的支持與照顧,發揮了強大支撐的力量,使搖搖欲墜的貧苦歸僑,得以慢慢渡過難關,終於順應過來了。

  偉大的先賢,在艱困中,尚能濟弱扶貧,使我歸國貧僑,均蒙雨露。此恩此德,使處於現代的我們,也備感溫馨。其中,還有為貧苦歸僑義診、急難救助、解決喪葬問題等等,善行義舉,功德無量。加上歸僑普遍都有勤儉耐勞的美德,此後,均能平順渡口,先賢漸漸功成身退,就職的就職,有一大部份飛返印尼,繼續經營原有事業。於是,有財力的人士走了,義診也撤銷了,留下鄒育庭先生及一名助手,坐鎮空城,孤軍奮戰,繼續為貧苦歸僑服務;為病家籌募醫療費而奔走,為喪家籌募喪葬費而張羅。直到民國七十三年秋,鄒育庭先生發動募款購買會所的創舉成功以後,本會僑務工作蒸蒸日上,後繼有人。歷屆理事長平步青雲,聲望日隆,現已躍居台北所屬東南亞七個僑團之上,已成為社會上一個不可忽視的僑團,似乎足以發揮為國舉才,為民除害的潛在勢力,探得朝野人士器重,這要歸功於當年先賢所投注的財力、心力和高貴的愛心,支撐了前一代的生命,而後產生下一代茁壯的幼苗,代代繁衍,患及後世,諸位先賢可以無憾矣。

 

 

訂閱電子報

網站名稱: 印華百家姓協會雅加達特區分會
會址: Jl. Krekot Bunder Raya No.47AB,Jakarta 10710,Indonesia電話:+62 21 350 1191-94
本平台所有訊息內容或服務,都是由該機構或相關單位所提供,著作權歸原提供者或權利人所有。
網站系統服務平台版權System Copyright ©自在交流股份有限公司
EzFree Interchange Co ., Ltd All Rights Reserved.Tel: +886-2-26648299  E-mail:ez.change@msa.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