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華百家姓協會雅加達特區分會-期刊文獻-印尼僑聲雜誌-95期-
會員登錄
帳   號
密   碼
驗證碼
 
註冊
行事曆
Sun Mon Ten Wed Thu Fri Sat
領導獻詞
首頁期刊文獻
95期
印尼政革前後的僑校概況
作者:幸錦祿

一、沿革

印尼華僑教育乃肇始於一七二九年(時在清朝雍正七年),由當時僑居巴城(即今印尼首都雅加達)的僑社賢達所創辦的明誠書院,附設於養濟院內,聘任掌教一人,教授僑童以八股文。迨光緒戊戌政變,康有為亡命海外,先後到馬來亞、荷印各地遊歷,因見當地社會風氣閉塞,文化落後,於是竭力提倡呼籲華僑創辦學堂,教授華文,藉以啟迪知識,發揚祖國文化,並鼓吹合群維新,致力興革。斯時僑情興奮,咸表贊成,各地乃紛紛籌組中華會館,創設學堂,查最早創辦者為巴城八帝貫之中華學校(即今八華)。

當康氏與其同儕發動維新運動失敗之時,正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革命運動進入實踐階段之際,同志黨人自第一次起義失敗後,相率南來,奔走呼籲,為提倡民族思想,推翻專制,並謀提高民智,以響應革命。於是(當時的荷印)各埠僑胞紛紛創辦書報社及學校,南洋(即今東南亞地區)華僑學校,或中華學校便在這兩股主流激盪之下迅速發展。而遠在一九零五年(民國前六年)清朝工部及粵督張春火宣  先後遣派商務大臣張弼士、視學劉士驥南來勸辦商會及學堂,此舉亦為促成華僑辦學的近因之一。

印尼僑校溯自二十世紀初,由胚胎時期逐漸發展,隨著辛亥革命與五四運動的潮流而滋長、茁壯;惟另一方面,則不可避免地遭受到現實的環境、人事、政治、經濟、時局等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就印尼地區來說,在二十世紀的時空之間,經歷了下列諸多歷史階段:(一)荷印殖民時期,(二)印尼革命鬥爭時期,(三)日侵佔據時期,(四)重光後印尼宣告獨立時期,(五)九卅事變發生後,蘇哈托執政時期,(六)新秩序政府垮台印尼政革時期,在上述六個時期當中,顯然地,印尼僑校就因此受到現實環境的種種影響而有著變化的情況。綜觀印尼地區的僑校,從二十世紀初創建迄今,已超越一個世紀的時光,其間充滿著辛酸艱苦,風雨飄搖,屢仆屢起,掙扎奮鬥,終於造就了莘莘學子,學成後回饋社會、貢獻國家。的確,於此一百多年歲月中,從事僑教人士的努力,創造了僑教輝煌的歷史。

本文所敘述的事實內容,乃是有關上述第五與第六時期中所遭遇的,僑教在印尼之處境及情況。

二、當地政府對僑校監督嚴密

在荷印殖民時期,直至印尼獨立後的僑校,都一直受到政府當局的管轄和嚴密監督,由政府的文教部(Menteri P&K)負責控制。該部設有專司,規定多項實施條例,有關僑校之申請批准、教師資格考核,所授課程規定,學校情況報告,司長定期巡查等。由於印尼人民大多數係信仰回教,篤信真主,而反對無神論,拒絕馬列理論及共產主義,故文教部曾頒佈了禁止有關馬列思想,宣傳共產主義的書籍、刊物。而在政府文教部內亦有在外僑學校監督司任職之華裔人士,其中曾有位一華裔,名鄭陽祿,此君態度溫和,待人誠懇,辦事公正,大家對他頗為好感。

印尼僑校未被政府封閉前,根據一九五七年八月的統計資料,全印尼總計有一千二百餘所,另夜校及補習班共有一百七十所,外僑基督教會設立神學院三所,英語學校四所,商業學校一所,初中女校四所,商業中學卅四所,初中及附設小學者一百一十五所,小學計九百七十六所,其附設幼稚園者計一百八十五所,另幼稚園六所。全印尼僑校人數共計二八三、六五六人,其中印尼學生一、三○○人。僑校地區分布,計爪哇島六百二十二所,加里曼丹二百二十六所,蘇門答臘二百四十九所,邦加、勿里洞、廖內三島共七十七所,蘇拉威西及萬雅老兵二十九所,其他各小島二十五所。

三、華文華俗被禁銅達三十多年

一九六五年九月卅日印尼首都雅加達發生共黨叛亂,企圖纂國,殺害了印尼國軍將領七名,被拷打虐待致死後,都丟棄於名為鱷魚洞(Lubang Buaya)區之枯井內。這就是印尼歷史上所謂「九卅事件」。其時身膺印尼國軍後備特殊軍司令的蘇哈托率領其部屬剿平了印共武裝部隊,擊斃印共首領埃迪,隨後接任印尼總統,組織「新秩序內閣」,掌握了政權。早先,於一九五七年八月間,印尼左傾政府經親共分子之唆弄,封閉了親台的僑社、僑校及報館,且沒收了彼等之校舍產業,如中山、廣仁、華僑、福建、印華高商等,以及外島之僑校,雅加達的天聲日報、自由報、中華商報等。於一九六六年頭因九卅事件結果再下令封閉親左派的全印尼華人社團及僑校:至此.華族左石兩派的社團、學校俱被一網打盡.蕩然無存,尤其慘痛者乃是:從此,中華文化、文字在印尼被視為犯禁,不准在印尼出現,凡由外地寄來的華文書刊,華文信件,都遭沒收,收信人還須受查問。華裔子弟於卅多年來已與祖國文化絕緣,除了小部分曾遠赴星、馬、台灣及中國大陸求學,獲得機會研習華文者之外,都不諳自己的母語(華語),不懂中華文化,形成與漢粹隔膜,不能使用許多寶貴的世代相傳的本族語文,(除了有的靠在家庭中平日所用的家鄉方言),甘受「忘祖」之譏,試想痛心不痛心。

不過,於一九六八年間,曾賴與政府聯絡的華裔有心人士奔走斡旋,幸獲准許開設所謂「民族特種學校」(Sekolah Nasional Pendidik Khusus),遵照文教部所訂的課程,每天可加授華文 一節,惟此課目祇為額外之課程,並不屬於正課,在成績單內無分數。

上述特殊措施,作為安撫華族,以稍挽救華文劫難之一項臨時辦法,可是這項近乎安撫的措施並非長期的,政府當局自有其顧慮,果然不到四年,華文課目便被取消,還有的藉著特故使該民族學校無形中停辦。所幸者,在一般華人基督教會,及佛教寺廟,能藉研習華文聖經、佛經,學習其中文經文,由懂中文之牧師、傳道人或理事等負責報導的機會,便青少年信徒獲得粗淺平易之中文知識:另一部分則訌參加非正式的補習班,或聘莠請家庭教師,在家裡學習.避免公開露面,這是不得已的辦法.處在三十多年的黑暗時代,華裔子弟要學習自已的語文.是如此之困難。

四、印尼政革時期的「重見光明」

語云:「黑暗的盡頭,便是光明的來臨」,正如成語所謂:「苦盡甘來」,新秩序政府垮台後,革新政府經歷古斯都爾(Gusdur)及現任總統梅嘉娃蒂執政,改善政策,實施開明政治,首先親近華社,開放華文,准許正式開設華文補習班,組織華族社團,諸如中華總商會、僑商協會、印尼百家姓協會、印尼華裔總會、各同鄉會、文藝團體、合唱團、校友會等組織。開辦學校者有客屬總公會開辦和平學校,客聯創辦崇德三語學校及老人大學,梅州會館開辦華文電腦班,醉墨書畫協會開辦書法學習班,印度尼西亞報開設漢語補習班等等。在古斯都爾總統任內曾在新加坡向新聞記者群承認其祖先是一位遠來自中國福建的客族陳金漢,故此他很尊重華族,在其任內首先宣布開放華文及准許華族於春節及其他重要節日舉行舞龍舞獅的慶祝儀式。梅嘉總統在前年(二○○二年)在慶祝春節中公開宣布印尼政府規定華族春節(農曆元月一日)為印尼之公休日,而且她還樂於接受邀請參加華社的慶祝春節聯歡會,革新政府准許華文報刊、雜誌發行.諸如國際日報、世界日報、商報、千島日報、印尼與東協、印華之聲、望遠雜誌、健康與長壽等等,已有如雨後春筍地定期出版,與讀者見面。此外,印尼各大學師生與華族青年合作,舉行研習華文及華語歌唱競賽,引人入勝。

目前印尼正進行國會議員與總統選舉,各政黨中都有華族精英參加,並擔任重要職位,由此可知印尼華裔已覺悟到爭取華族的權益,必須改變過去偏差思想,而起來積極參政。像美國有不少華裔美籍的精英能夠獲得高位而發揚華夏光輝,是很好的範例。

雅加達的印尼留台同學會為回饋印尼華社而開設台培教育中心,栽培華裔幼苗及青少年們,弘揚中華文化。駐印尼台北經貿代表處主辦,台商聯誼會協助辦理的台北學校為教育台灣旅印尼之眾多子女,教學認真,成績斐然。僑賢葉金華伉儷創辦的道生中小學校,由一九七九年創校已有二十五年之歷史,規模完備,秩序井然,值得讚許。已故僑賢饒博基創辦的大同學校,在董教合作,多年來的辛苦耕耘之下,為僑教服務的精神,殊堪嘉許。

現時,在印尼各地區所有的天主教、基督教及佛教的學校內,由於其領導人及理事大多數是華裔,而且學生家長、學生多數也為華裔,基於時勢趨向,大家明瞭中國在世界崛起強人,而台灣、香港、新加坡是華人眾多聚集之地,在政治、經濟、貿易、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及影響力,故必須衡量情勢,而注重學習華文,所以雖然在學校規定的課程,並無中文的項目,但是為了迎合現實的需要,在許多印尼的大、中學,都有安排華語補習課程,每週若干次,以鼓勵學生研習。國立印尼大學內設有「漢學院」,專供學生選修。

在印尼著名的大學校董及創辦人亦不乏華裔印尼籍人士擔任重要職位,例如李文正是國立印尼大學董事長,潘萬鑫是三寶大學(University Trisakti)的獎勵金委員會負責人,也是該校重要校董之一。郭建義是IBI學院的創辦人,他是印尼民奮黨(Partai P.D.I.P)分會主席,梅嘉的主要助手,現任建設企劃部長。其他還有雅加達基督教高級中學董事長陳奈祥等。

近時,在雅加達、萬隆、泗水等地經由僑社、僑領及文教界熱心人士創辦三語(中、印、英文)學校,及國際外語學院,舉辦教師培訓班,遴選現任教師分別在當地、台灣及中國受訓,以獲輔導之益,宗旨至善。

今後,亟盼印尼的華裔政經賢達、僑領、企業家,及僑校負責人,通力合作,在有利於我們的時機,發揮力量,貢獻新猷,摒棄成見,求同存異,以期興建及充實定居地的僑校,弘揚優良中華文化,實現樹人大計,共同協助政府建設公正、和平、繁榮的新印尼。

(作者曾在印尼華校任教卅年、我駐印尼代表處任職十年,現任印尼儒商聯合會詩詞部主任、印華書畫協會秘書、客屬總公會文化部主任等職。)

訂閱電子報

網站名稱: 印華百家姓協會雅加達特區分會
會址: Jl. Krekot Bunder Raya No.47AB,Jakarta 10710,Indonesia電話:+62 21 350 1191-94
本平台所有訊息內容或服務,都是由該機構或相關單位所提供,著作權歸原提供者或權利人所有。
網站系統服務平台版權System Copyright ©自在交流股份有限公司
EzFree Interchange Co ., Ltd All Rights Reserved.Tel: +886-2-26648299  E-mail:ez.change@msa.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