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華百家姓協會雅加達特區分會-期刊文獻-印尼僑聲雜誌-102期-
會員登錄
帳   號
密   碼
驗證碼
 
註冊
行事曆
Sun Mon Ten Wed Thu Fri Sat
領導獻詞
首頁期刊文獻
102期
追蹤鄭和下西洋在印尼爪哇的遺址
作者:印尼林義彪(石秀)

 鄭和下西洋的隨行書記官馬歡的<瀛涯勝覽>對於爪哇國是這樣記載的:「其國有四處…杜板(Tuban)、新村(Gresik)、蘇魯馬益(Surabaya 今泗水)、滿者伯夷(Majapahit)。」馬歡還寫了當時華人分布的狀況:「杜板此處約千餘家,其間多有中國廣東及漳州人流居於此。」「新村原係沙灘之地,蓋因中國人來此創居,遂名新村。」「蘇魯馬益其間亦有中國人。」
在這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週年之際,筆者四處訪尋鄭和的遺跡。二○○四年底,筆者獲悉在格兒昔(Gesik即新村)縣西南方梭羅河畔的一個農村裡有一尊未被認識的大石像。這會不會與鄭和有關聯,筆者立即驅車奔馳四百公里去看一看。那座高三公尺、寬一公尺的石像斜倒在旱地上。面部已被打壞,但可看得出是男性的,頭髮向後梳。露胸袒腹,肥腿大腳,看過去矮墩墩的。腰間和兩條胳膊繫著石刻環帶,上有骷髏圖案。我看這石像與一般的爪哇守門神不相似。會不會是滿者伯夷的著名宰相卡查馬他(Gajah Mada)的石雕像,不得而知。這石像被長期棄置在格兒昔(Gresik)縣碰阿(Bunga)區滿者布羅東村(Mojopuro Wetan),無人問津。
石像的主人阿斯巴(Aspar)還帶我去看該村的古代的渡口。從他的家向東走兩百公尺石路,就到了古渡口。兩旁樹木鬱鬱蒼蒼,石路直向河裡傾斜。古渡口的形狀還是可以看得出來的。只是現在陸上交通四通八達,梭羅河早就失去了航運的功能。
梭羅河流到滿者布羅東村處分了叉,一條向東,一條向北。向北的支流的左側的一小部分水在古渡口旋轉倒流。沖刷了河堤。以往住在河邊的華人的房屋被水沖走了。七十五歲的爪哇老人蘇安(Su An)告訴筆者:他小時候還看到古渡口附近有一家華人,製造傢俱。後來搬去了泗水。不久房屋被洪水沖走了。後來,連地基被沖走了。
我仔細地巡視了古渡口一帶的風景。眼前的梭羅河向北支流的河面就有兩百公尺寬,向右看去,那叉處更是浩渺壯闊的了。我相信在古代這梭羅河是交通要道。古渡口的繁忙景象是可以想像的。我相信鄭和船隊與滿者伯夷王朝通商時用小型船隻帶著禮品、商品從海上經梭羅河逆流來到滿者伯夷王朝的政治、經濟中心的滿者格羅多(Mojokerto)和滿者阿貢(Majo Agung)一帶。從地名上來看,凡與滿者伯夷有關聯的地方的名字都冠上了「滿者」(Mojo)字 樣,筆者現在訪問的鄉村的名字滿者布羅,有東村和西村兩地。這鄉村與滿者阿貢僅有一河(梭羅河)之隔。在六七百年前,這裡也算是滿者夷王朝的中心地,所以發現了當時留下來的石刻人像就不足為奇了。再從字面上來說「布羅」(Puro)是「布拉」(Pura)的古字,是城鎮的意思。
阿斯巴還帶我去看村外旱地裡的華人古墓。筆者看了幾處古墓。因年代久遠,墓碑上的刻字都剝落了,未能看清年份。看得清楚的三座墓是晚清光緒和宣統年間的,都是漳州人。此地與杜板不遠,可能是從杜板遷來的。這與馬歡所記載的「漳州人流居於此」相吻合。
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那光緒年間古墓所在地的地主阿里富(Alifur)老人一家有個代代相傳的古訓說:「咱們家的這塊旱地是中國人的。他們什麼時候來討,就要還給他們。」可能是中國人搬去泗水時,把那塊地交給阿里富的祖先去耕種而已,並不擁有所有權。這足以證明阿里富家族的誠信以及華人與當地人相處和諧。
筆者離開了滿者布羅東村,驅車向東南方向,到了泗水(Surbaya)市北郊的淡目路(jl.Demak)三八○號,找到了「三保聖廟」。天快黑了,向聖廟看守者查詢該廟的歷史。他帶著筆者打開三保大人神像下的一個長木柜,翻開紅布,讓筆者看到了一根長長的斑剝的古代木頭的一小部分。關於這木頭的來歷以及三保聖廟的歷史,他全不知情。他指著桌面上玻璃下的吳家木先生的名片,說這位先生知道得很清楚。
第二天,筆者會見了泗水市延陵吳氏宗親會理事吳家木先生。老人家高高瘦瘦的,六十多歲了,精神钁鑠,講解得頭頭是道。他老人家早年從中國來南洋,中華文化的根底還是不錯的。筆者從吳老先生以及其他長輩那裡獲悉:三保聖廟珍藏的那一根長九點一公尺的「神木」,相信為鄭和船隊中的一根小桅杆。這根「神木」的得來也富有傳奇性。
話說五百多年前鄭和船隊第七次下西洋返航後不久,相傳在格兒昔(Gresik即新村)的一個叫涉他油(Sedayu)的華人漁村的海邊,漁民發現了一根長長的大木頭隨海浪漂向深海。過了不久的時間,那木頭又漂浮回到海邊。這樣,反反復復好多次。漁民們看呆了,都認為那根木頭是神木,要把它留住。漁民們在海邊圍了一塊四方形海面,叫「四方圍」(Prapat Kurung),讓神木在被圍住的海域中自由自在地漂來又漂去。直到現在,這四方圍的地名,依然在人們的言談中使用著。人們把神木當作神的象徵來頂禮膜拜,祈求添福壽,保平安。幾百年來,華人世世代代保謢著這根神木,一直到了一九三五年,新村縣的涉他由海岸被征收用為軍事基地,華人和爪哇人一起把神木抬到了泗水北部郊區的淡目街(jl.Demak)三八○號。最初的廟建得比較簡陋,門朝北,是朝著祖籍國那個方向。後來,廟的左右方別人的地皮上都建滿了房屋,所只好順著向北走向的街道,把廟門改向西方。廟宇也用了好的木枓作棟樑,蓋了磚瓦房。廟內除了供奉那根神木外,還供奉了三寶大人鄭和的神像。爪哇人看到鄭和的神像,說是王爺,是偉大人物。他們也跟著華人一起朝拜鄭和。他們稱鄭和為mBak Ratu,這種稱呼就成了泗水三保聖廟向政府申請改建准字的正式名稱。自八十年代開始,華人就籌足了修建三保聖廟的款項,當時蘇哈托「新秩序」政府是不喜歡華人建寺廟、建教堂的。華人多方打點,建建停停,終於在一九九四年修建峻工。這一次改建,用鋼筋水泥,十分牢固。廟的形狀蓋成一個大廳(爪哇話Pendopo),更容易為各族百姓所接受。可以這樣說,mBak Ratu 的名稱和大廳式的格式 都是當時「新秩序」政府的種種限制下所作的各種妥協的結果。
三保聖廟每年舉行兩次大型紀念活動,一次是在農曆六月,紀念鄭和下西洋,一次是農曆十一月卅日,說是紀念鄭和的生日。平常日子每三十五日一次祭祀活動。為什麼是三十五天一個週期呢?這跟爪哇人巡迴市場日有關。爪哇五天一週期在五個地方舉行集市,依次是巴音(Pahing)、磅(Pon)、哇器(Wage)、格里王(Kliwon)、勒器(Legi)五天一循環。再與西方的週一到週日的七日一循環相配,就得出三十五天一循環的特定的日子。在中爪哇定「週五格里日」(Jum-at Kliwon)為特定的祭祀日。在東爪哇定「週五勒器日」(Jum-at Legi)為特定的祭祀日。三保聖廟在週五勒器日的前一天晚上七點鐘左右,人山人海,有紀念鄭和的,有求財的,有求治病的,有求配偶的,有求官的,有求國泰民安的。大家懷著不同的動機,走在一起來了。每次這樣的祭祀,一定有一位商家包攬了通宵達旦的傳統皮影戲的全部費用。其熱鬧的狀況是可以想像得出的。在這裡,華人和爪哇人坐在一起,親親熱熱,成了各民族人民團結的盛會。

訂閱電子報

網站名稱: 印華百家姓協會雅加達特區分會
會址: Jl. Krekot Bunder Raya No.47AB,Jakarta 10710,Indonesia電話:+62 21 350 1191-94
本平台所有訊息內容或服務,都是由該機構或相關單位所提供,著作權歸原提供者或權利人所有。
網站系統服務平台版權System Copyright ©自在交流股份有限公司
EzFree Interchange Co ., Ltd All Rights Reserved.Tel: +886-2-26648299  E-mail:ez.change@msa.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