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華百家姓協會雅加達特區分會-期刊文獻-印尼僑聲雜誌-103期-
會員登錄
帳   號
密   碼
驗證碼
 
註冊
行事曆
Sun Mon Ten Wed Thu Fri Sat
領導獻詞
首頁期刊文獻
103期
活躍在新聞界的印尼僑生們
作者:丘尚堯

前言
在印尼僑居十餘年,曾任教印華高商,極受歡迎,其後分別出長瑪琅「領華中小學」以及展玉「中華中小學」;返台後擔任台中市逢甲大學商學院教授的名教育家馬鍾良先生,晚年曾在「印尼歸僑協會」新春團拜時說:「我住過很多國家,其中以印尼華僑最愛國,…」相信大家都有同感。
我現在要介紹出生在印尼的僑生們,他們為了祖國的存亡絕續,確保中華文化的永續發展,在抗戰前即返國投入新聞界,以文章報國、喚起民眾、振奮國魂、義無反顧,令人敬佩,這是第一代僑生。
其後大陸易幟,愛國不落人後的印尼僑生們,又紛紛來台參與新聞行列,對鼓舞民心士氣,有卓越之貢獻,這是第二代僑生。
至於在中國大陸出生、受教育,而後在抗戰前後、神州變色之後到印尼辦報的新聞界前輩。諸如馬樹禮、邢頌文、鄭學稼、王季高、丘正歐、徐琚清、吳慎機、林雲谷、謝小謝、朱國樑、方希亮、張自銘、鍾幹材、徐競先…等先生,則因篇幅關係,本文從略,請諒。
本人在印尼只僑居八年,學識淺陋,聞見未周,難免掛一漏萬,敬乞恕諒。有便並請惠告,俾便爾後有機會續稿時,予以補入,不勝企盼之至。

一、第一代回祖國從事新聞工作的印尼僑生
△潘煥昆先生、字漢客,廣東省興寧縣人,出生于印尼勿里洞島,曾在新加坡接受英文教育,早年返國就讀梅縣著名學府東山中學四年一貫制中學,該校風景優美,有山有水,他常謂他的健康良好,得力于在東山中學四年時,常在狀元橋下的周溪游泳打下的根基。東山中學畢業後,考取政治大學新聞系,為新聞系主任馬星野先生得意門生,由于他中英文均佳,所以大部分時間都在新聞界服務。他是一位很有原則的人,他早年僑居勿里洞時,每年的中秋節,一定要買新加坡的高級月餅,而且一定要在中秋節晚上才吃。他來台後最早在「中國生產力中心」服務,常派駐日本工作,所以他早期的作品多屬經濟方面的。
後來他轉到媒體服務,先後擔任中央日報及中央社的社長,在他努力經營、卓越領導下,中央日報及中央社均能蒸蒸日上,有長足之進步。他以「漢客」為筆名,所寫方塊文章,極為叫座,現已結集發行,銷售可觀。他晚年常回勿里洞省親,祭掃父母墳塋。蔣經國總統曾頒贈其父墓表,恩加泉壤,澤及枯骨,幽明均感。煥昆先生用大理石嵌入其父墓前,孝思可嘉。他于八旬高齡最後一次回勿里洞掃墓時,因心臟病發作,急送雅加達養生醫院治療匝月,然後返台,不久即遽歸道山,一代名報人溘然長逝,傷逝懷賢,令人愴然淚下,低徊不已。

△廖啟耿先生,字自然,以字行,廣東省大埔縣人。民國四年出生于印尼蘇島大亞齊的美倫鎮,在美倫中學畢業後,曾任華僑小學校長,其後返國就讀廣州中山大學法律系,獲法學士學位。曾在大埔擔任民國日報社長兼總編輯。抗戰勝利後,重返印尼僑居,先後擔任雅加達天聲日報主筆、編輯、棉蘭中興日報特約社論撰述。其後轉任僑教,先後出任雅達老巴剎中華中小學、萬隆中平中小學校長,造士多人,所在有聲,極負時譽,為印尼僑社文教界知名人士。民國四十年代後期,印尼蘇卡諾政權瘋狂排華,廖自然先生被迫返台定居,四十九年與志同道合之歸僑,在台創辦「印尼僑聲」雜誌,由郭緯君先生任發行人、丘正歐先生任社長、邢頌文、廖自然兩先生擔任主編,後因邢頌文先生不幸辭世,丘正歐博士因鼎助張其昀先生在陽明山創辦中國文化大學太忙辭卸社長職務,改由廖自然先生出任社長兼主編,早期的「印尼僑聲」創刊於民國四十九年十一月十日,由廖自然先生孤軍奮鬥,慘淡經營十四年後,終於在民國六十三年十一月一日停刊,深為可惜。(十四年後由鄒育庭理事長恢復發行,作為會刊,現已發行一○二期)。而廖自然先生由大埔、而雅加達、而台北,筆掃千軍,喚起民眾,至足令人敬佩。
先生不幸在民國七十三年四月三日往生,享壽七十有七,行為世範,文以載道,應無遺憾在人間。哲嗣廖世承兄、媳婦高瑞玉女士,克紹箕裘,淵源家學,均畢業於政治大學法律系,獲法學士學位。服務桃園縣教育界三十多年,現已退休。世承兄退而不休,擔任母校中山中學校友會秘書,校刊主編,極其投入,有乃父傳統,行文典雅,溫柔敦厚。其所編之「中山中學創校五十週年紀念特刊」、「中山校友通訊」季刊,口碑載道,極獲好評。

△楊國謨先生,字選堂,以字行,梅縣城北門人。出生于雅加達新巴剎,自幼接受慈母之詩詞教育,打下良好的國學根基。民國二十年代初返回梅縣,就讀于廣東省立第五(梅州)中學,為校長鍾皎光先生及門弟子,該校名師如林,受惠良多。畢業後考取上海暨南大學經濟系,國文教授傅東華先生見其作文功力太高,又是僑生,疑其抄襲。選堂先生乃請求另出題目,當場交卷,傅氏驚為天才。到了下學期,選堂先生申請轉系,傅教授知道後,堅持不放人,押他重回經濟系,這是他早年的逸事。按傅東華教授名滿天下,他主編的商務版高初中國文教科書,全國採用,又曾精譯美國女作家密契爾經典之作「亂世佳人」,為一代名師,其愛才有如此者,傳為美談。
楊選堂先生進入新聞界六十多年,是在暨大畢業典禮上被馬樹公請到前線日報服務的。
大陸易幟渡海來台,初在台灣省政府任編譯室主任,受知于省主席俞鴻鈞先生,某年兒童節,俞主席要秘書們撰寫兒童節講稿,那些老先生所寫的,俞主席均不滿意,有人建議讓楊先生試試,俞主席一見大悅,從此文稿皆由楊氏負責。俞主席後來重新擔任中央銀行總裁,楊先生也進入中央銀行服務,敘薪時,主計人員請示俞總裁,楊先生應該核發多少?俞氏說:「本行最高級底薪是多少?」「六百九十元」,「那他就支領底薪六百九十元」,「他初來乍到,恐有不妥」。俞氏說「他值得」。後來央行主辦演講會,俞氏囑楊氏發表專題演講,以他嫻熟的財經專業,自屬遊刃有餘,然獲得滿堂彩,其能力普受肯定。
楊先生從公職退休後,中國時報的余紀忠、聯合報的王惕吾兩大老闆展開拉鋸戰,都想爭取楊氏為己方專屬。結果王惕吾棋高一著,那是民國四十年代後期,楊氏進入聯合報服務,不再替中時寫社論。王老闆給他優厚的待遇:基本薪六千元,每月提供社論四篇,一篇二千元(共八千元),合起來是每月支領一萬四千元台幣,大家要知道,當時的大學教
授每月才支薪二千元之譜,一般公教人員月薪才一千元上下呢!
楊氏是聯合報系的元老重臣,歷任聯合報副社長、聯合晚報社長、現任經濟日報副董事長。
王惕吾先生是知人善任的報業鉅子,一生秉持正派辦報,守正不阿。最可貴的是臨終時告誡兒女王效蘭、王必成、王必立,一定要善待與他一同艱苦奮鬥的老幹部。所以楊氏以八六高齡仍擔任經濟日報副董事長,那是事少薪優的高位,足以悠哉優哉的頤養天年,令人欽羨之至。
楊氏在聯合報左手寫社論、楊子專欄;右手寫電影腳本「慾神」「變色的太陽」,非常叫座。其實他是台大經濟系的教授,所以其師長戲稱他「不務正業」,但他的卓越成就,曾榮登「世界名人錄」的金榜呢!

二、第二代回台灣從事新聞工作的印尼僑生
△蘇玉珍女士,福建省南安縣人,出生于印尼蘇島北部棉蘭市,其父蘇源昌先生是棉蘭新中華報的創辦人兼社長,中英文均佳,蘇玉珍女士家學淵源,也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他在棉蘭蘇東中學唸完初二,即返上海教會學校裨文中學完成初高中學業,民國三十八年上海易幟前持荷蘭護照來台,因大學考試已過,當時台大校長傅斯年先生因她是中樞播遷來台後全球第一個僑生,該予獎勉,故由傅校長對她面試及格,准予進入台大外文系就讀,但因開學已久,所以只好在三十九年秋季始正式註冊入學,當時她是第一個返台就讀的僑生,其後由民國四十二、三年起才有印尼僑生陸續來台升學。自從美國副總統尼克森在四十三年來台,在台中參加東海大學的動土典禮,教育部長梅貽琦博士建議尼克森大力搶救印尼僑生來台升學,以振興中華文化。尼氏應允由我國教育部、僑委會負責保送印尼僑生來台,由美國提供機船票(含每年暑假往返僑居地簽證之機船票),每月發給助學金一百八十元、一百五十元及八十元(公費生領八十元),每年進入各大專的僑生,讀理工醫農的補助二萬一千元台幣、就讀文法商的補助一萬六千元台幣,這些錢都是給學校的。學校就靠這些美援,建設全新的男女生宿舍,台大以次各校主要的大樓、館舍,一一落成,飲水思源,我們應該感謝尼克森、梅貽琦二位的德澤。
民國四十三年,蘇玉珍女士畢業于台大外文系,隨即進入中央日報服務,擔任外交、體育等新聞的記者,是一位稱職的記者(其夫婿李迪先生也是主跑體育的名記者)。蘇女士身材高大,打得一手好籃球,先後出任良友女籃及中華女籃的隊長,經常南征北討,轉戰海內外,戰績輝煌,極獲好評。
蘇女士一如其父蘇源昌先生一生辦報,喚起民眾,文章報國。她的事業巔峰是先後出任香港時報及台灣新生報的社長、中央社駐雅加達特派員(九年之久),如非她才華卓越,表現特佳,以一位毫無背景的女僑生,竟能出類拔萃,出任如此令人欽慕的媒體崇高職務。她並在民國五十五年當選全國十大傑出女青年之一,這不僅是她的殊榮,也是全體
印尼華僑的光榮。
蘇女士現已由公職退休,仍對「僑聯總會」、「大專僑生聯誼會」、「印尼歸僑協會」、等社團工作,非常投入,大家對她非常尊敬,均稱她為蘇大姊而不名。我現在試仿唐詩「生子當如孫仲謀」之句,改為「生女當如蘇玉珍」,應是恰當之喻。

△伍秉強先生,廣東台山縣人,出生于印尼蘇島北部先達市。棉蘭蘇東中學高中畢業、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伍秉強先生中英印尼文俱佳,在中央通訊社服務三十四年,其中派駐芝加哥特派員五年(該分社由其手創)、泰國特派員五年、印尼雅加達特派員九年(平了蘇玉珍女士的記錄)。像陳健勝先生曾任中國廣播公司印尼語節目主持人(與陳士傑先生共同主持,現在兩位均已遷化,不禁愴然之至),「蘇俄在中國」的印尼文譯者,後以新聞局記者派駐雅加達。朱維瑜先生政大新聞系畢業,任職中央社,派駐雅加達,但都為期甚短。而伍秉強兄則在芝加哥、泰國、雅加達三地駐守十九年之久,可說前所未有,足見其能力之強,罕有其匹。
秉強兄文筆流暢,嫻熟詩詞典故,他以「先達人」為筆名,是「印尼僑聲」雜誌的台柱。他遨遊白山黑水的東北,以及「軟臥舖,遊絲路」,是一流的報導文學,引領讀者神遊故國錦繡河山,頗有朱明一代旅遊大師徐霞客先生的神韻,令人擊賞。伍兄通曉國語、以及粵語、客語、閩南語等方言,善交遊,而無一絲傲氣,這是他成功之處。我曾觀察他的言行,是真正做到「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的君子,是故人多樂與他交遊。

△郭奇榮先生,廣東省大埔縣人,出生于雅加達干冬圩,畢業于干冬圩自由中小學及印華高商。來台後就讀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後服務中央日報三十多年,由基層幹起,最後榮升該報副總編輯,由于是科班出身,對報社業務嫻熟,表現良好,極負時譽。民國九十二年二月,「印尼歸僑協會」改選,由印華高商校友、政大政治系畢業的丘亮實先生當選理事長,立即敦聘兩度同學(商校、政大),甫自中央日報退休的資深媒體人郭奇榮先出任該會喉舌「印尼僑聲」的總編輯,以曾任中央日報副總編輯的資歷、經驗,出任「印尼僑聲」的總編輯,應是牛刀小試,遊刃有餘,自該刊八十七期至今一○二期,奇榮兄已主編十六期,編排生動醒目,採用稿件嚴謹,加強印尼政商報導,在台同僑婚壽喜慶與喪葬之簡訊,使之成為溝通台灣與印尼之橋樑,凡此種種,彰彰在人耳目。其得力助手郭錦洛先生,成功大學土木系畢業,美國北卡州立大學碩士,服務公職三十多年退休,出任該刊編輯顧問,兩氏通力合作下,「印尼僑聲」的可讀性越來越高,這是值得大家揄揚的。

△徐振亞先生,江蘇南通人,泗水聯合中學及台大經濟系畢業。曾任職中聯信託及金融股票雜誌,專長股票分析。徐氏擔任「印尼僑聲」雙月刊主編有年,對溝通台印二地交流,著力甚多,頗負時譽。

△張忠春先生,廣東梅縣人,出生于茂物,茂物中華中小學高中畢業後,民國四十六年回台就讀師大英語系,畢業後在桃園八德初中擔任訓導主任十年,後轉台北成功高中任教兼總務主任,其間又在中國廣播公司擔任印尼語節目主持人。他在校是良師,擅長童子軍活動,在中廣公司是稱職的播音專家。現在,他已從教師及播音員雙重身分退休。
目前退而不休,專任「印尼歸僑協會」秘書長,勷贊丘理事長推展會務,不遺餘力。他善烹飪,中印菜色,很快就可上桌,會所辦公人員的午餐,均由他包辦,色香味俱佳,讓人齒頰留香,讚不絕口。

△現將一些短期在台從事新聞工作的印尼僑生列後:
1.廖傳信,梅縣人,中山中學及政大新聞系畢業,曾任「幼獅通訊社」採訪主任,不幸在印尼往生。
2.郭欽昌,大埔縣人,印華高商及政大新聞系畢業,曾任「台灣日報」記者,後返印尼在雅加達創辦「印華之聲」月刊,擔任社長,不幸因交通事故往生。
3.陳天齡,梅縣人,印華高商及政大新聞系畢業,曾任徵信新聞報(中國時報前身)記者數年,後返回印尼,不幸往生。
4.徐新漢,蕉嶺人,印華高商及政大新聞系畢業,曾任中央日報記者數年,後到美加地區媒體服務,幾年前自世界日報溫哥華分社總編輯任內退休。
5.曹英帆,梅縣人,中山中學及政大政治系畢業,曾任香港時報駐台北記者,現居澳洲。
6.鍾淮通,蕉嶺人,中山中學及政大中文系畢業,曾任駐南非大使館主管電台及僑聲報等媒體業務,現僑居紐西蘭。
7.朱維瑜,梅縣人,巨港南華高中及政大新聞系畢業,任職中央社,曾任該社經濟記者及駐印尼特派員。
8、李德華,梅縣人,巨港南華中學及政大新聞系畢業。曾任香港工商日報記者,現居美國。

訂閱電子報

網站名稱: 印華百家姓協會雅加達特區分會
會址: Jl. Krekot Bunder Raya No.47AB,Jakarta 10710,Indonesia電話:+62 21 350 1191-94
本平台所有訊息內容或服務,都是由該機構或相關單位所提供,著作權歸原提供者或權利人所有。
網站系統服務平台版權System Copyright ©自在交流股份有限公司
EzFree Interchange Co ., Ltd All Rights Reserved.Tel: +886-2-26648299  E-mail:ez.change@msa.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