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華百家姓協會雅加達特區分會-期刊文獻-印尼僑聲雜誌-113 期-
會員登錄
帳   號
密   碼
驗證碼
 
註冊
行事曆
Sun Mon Ten Wed Thu Fri Sat
領導獻詞
首頁期刊文獻
113 期
閔南粵東逍遙遊
作者:先達人

        最近有機會隨團到夏門,參加2007兩岸僑聯「和平與發展」論壇。七月三日大清早由台北出發,下午到達夏門高崎機場。經過兩天的會議後結伴暢遊廈門,泉川、梅縣、五華、惠洲及深圳等地。七月十二日,團友們結束行程,安返台北。

        廈門古稱鷺島,原為白鷺群的棲息地,屬海洋性氣候,四季如春,素有「海上花園」之譽。此地旅遊資源豐富,有山、有海、有岩、有洞,還有寺,且花木各具特色。形成以集美、南普陀及鼓浪嶼等風景區為主,環島及海上觀光為輔的旅遊勝地。導遊計從東說:廈門人口不多,但去年接待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已超過一千萬人次。

         從我們住宿的廈門國際會展中心,可以遠眺對岸的小金門島。早起與同房何良泉校長到海邊散步,沒有看到日出,卻意外看見岸邊矗立一個大月亮。這塊碩大的月形石中間列了一個台灣島,兩邊的字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背面列有余光中的〈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七月五日下午,前往陳嘉庚故居參觀,對於來日南洋的團友們,陳嘉庚的故事,大家都已耳熟能詳。記憶中從小就知道新加坡有個「甲必丹」姓陳,有財有勢,自奉甚儉,俗話說:「小富由儉,大富靠天」,陳嘉庚午青時出洋到海外打拼,由小富到鉅富,但難改惜物節儉的習性。故居中展出一把他補過再用的舊傘,還有他自療瘡所用過的醫療器材,陳嘉庚認為:能用則用,不該花的,一分錢都不可浪費。                      

        陳嘉庚約雨傘,使我想起一則有趣故事:有一位孤寒財主,帶了一把破傘在風中行走,路遇開者朋馳名車的兒子,謂爸爸上車,不料老父一口拒絕,理由竟是「我沒有富爸爸」。陳嘉庚病逝於1961年,享年八十八歲,據導遊說:陳嘉庚的遺產,都沒有分給兒女,陳嘉庚集資辦學,作育英才,為了表彰牠的貢獻,有人將2963號的國際小行星,命名為「陳嘉庚星」。

      「鰲載定教出盡峙,園居寧與世相忘」,早在1950年,陳嘉庚由新加坡回集美定居時,就看上了這一個背山(天馬山)面海,視野開闊的「風水寶地」。鰲園本足一座小嶼,三面臨海,西接陸地,四周礁石嶙峋,形如大龜。陳嘉庚親率百員工匠,填海築園,為時十年,1961年竣工。陳嘉 庚之墓也呈龜形,令人奇怪的是:各地的名勝古蹟,都曾遭受「十年浩劫」的嚴重破壞,鰲園何以能毫髮無損?

        左側門廊,有二十四幅鏤雕,展示「諸葛亮馬前課」,講述諸葛亮運用占卜預測由清初到現代的人事生態:「水月有土,古月為君,千傳絕統,相敬如賓。豬後年前,千人一口,五二倒置,朋來無咎。四門罔辟,突如其來,晨雞一聲,其道大衰。拯患救難,是唯聖人,陽復而治,晦極生明,賢不遺野,天下一家,無名無德,光耀中華,占得此課,易數乃終,前古後 今,其道無窮」。右邊門廊刻劃的是由民間故事組成的中國古代史。陳嘉庚九歲入私墊,接受傳統文化教育,並立志興學,在二十年代,他曾為了創辦廈門大學,有三次募款都告失敗的紀錄,可見辦學之艱辛。到了三十年代,陳喜庚事業一度陷入低潮,並於1940年雙身前往延安,從此以人力、物力,財力支持中共。見多識廣的老吳說,他曾看到有關文獻申透露:當年毛澤東改國號,是採納了陳嘉庚等人的建議。

        六日下午,乘巴士前往泉州,參觀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亦稱刺桐,是中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著名港口,也是東西文明交流重要據點。宋元時期,泉州港迅速崛起,對外貿易空前繁盛,地位超越廣州,成為東方第一港。明清兩代,泉州對外交通雖漸式微,但民間海上貿易活動甚為活躍,同時出現了向海外大批移民的浪潮,使泉州成為台灣港人最主要祖籍地,據統計,台灣泉州人,不下九百萬人。

        博物館共分為「泉州港與古代海外交通陳列館」、「泉州宗教石刻陳列館」和「泉州灣古船陳列館」三個專題館。海外交通陳列分為:港城形成前泉州、海外交通的發展、東方第一大港的繁盛及泉州海外交通變異四個部分。表現兩千年來的泉州海事活動,特別是宋元時期成為國際貿易、科技文化交流大港的盛況,以及明清時期鄭和下西洋、華僑出國、經商貿易、信仰與民俗交融等歷史事實。

        鄭和在世界航海史上赫赫有名,從明永樂三年(1045)宣德八年(1433)統領舟師三萬人,前後七次出使西洋。訪問亞洲及非洲三十多國,鄭和下西洋與泉州關係密切,許多泉州人隨他下西洋,有人留居海外,成為早期華僑。隨鄭和下西洋的泉州人劉孟褐,在南京從軍。宣傳五年(1430)隨鄭和下西洋到印尼,一年後在蘇門答臘殉職。鄭和率眾飄洋過海,留下許多驚險的故事。

        據《明實錄》記載:永樂九年(1411)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東到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欲加害,「遂誘和至國中,令其子納顏索金銀寶物,不與。潛發番兵五萬餘劫和舟,而伐木拒險,絕和歸路,使不得相援。和等覺之,即擁眾回船,路已阻絕,和語其下日:賊大眾既出,國中必虛,且謂我客軍孤怯,不能有為,出其不意攻之,可以得志。乃潛令人由他道至船,俾官軍盡死力拒之,而射率所領兵二千餘,由間道急攻土城,生擒亞烈苦奈兒並家屬頭目,番軍復園城,應戰數合,大散之,遂以歸。」

         泉州港是中世紀著名的世界貿易大港,許多西方冒險家都曾到泉州遊歷,並在他的著作中留下了生動的記錄,其中最引人入勝的是(馬可波羅遊記),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於1275年到上都(北京),得到元世租忽必烈信任與重用,先後為元官十七年,遊歷幾遍中國各地。至1292年,忽必烈下令「備船十三艘,每艘具四桅,可張十二帆。」馬可波羅奉命護送蒙古公主闊闊真遠嫁波斯,從泉州揚帆啟行,緞蘇門答蠟、印度等地到達波斯。

         泉州與印尼的往來始於唐代,至今南洋各地華人自稱唐人,家鄉為唐山,唐朝曾任命三佛齊人為泉州蕃長。阿拉伯旅行家麻素提的遊記《黃金牧地》,中提到他曾於公元943年到過印尼,見到「有許多華人耕植於此,而尤以已鄰邦(巨港)為多」。公元1292年,元朝出兵二萬,發舟千艘,從泉州啟航,進攻爪哇。此役出師不利,「遭風於山下,輒損舟」。至撤軍時,留下數千殘兵病卒,居留印尼。

        中餐後,前往2005年落成開放的「閩台緣博物館」。館中可以看到許多與台灣有關的名人畫像,包括顏思齊、鄭芝龍及鄭成功等。顏思齊(1589-1162)海澄人,最早招徠漳泉移民到台灣進行拓墾者,被尊為「開台王」。鄭芝龍(1604-1166)南安人,崇禎初年福建旱災,招數萬饑民入台灣墾荒,清順治十八年,鄭芝龍被清廷斬殺,鄭成功綴承父業。
鄭芝龍海商集團是亦商亦盜的武裝集團,早在崇楨三年,就與台灣的荷閒殖民者訂有交易協定,後因荷爾人不遵守協定,搶劫鄭氏商船。鄭成功於1655年,禁止與荷蘭人通商,並於1662年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鄭成功天資聰明,文武雙全,二十三歲就中了進士。博物館中,高掛著他寫的復古詩:「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從博物館出來,驅車前住泉州市北郊的仰恩大學參觀,該校係由緬甸華僑吳慶星集資創建。鄧小平於1987年批准設立,是大陸第一所具有頒發國家本科學歷證書,及授予學位資格的私立大學。現有一個學院,七個部,十二個系。在校本科生一萬匹干餘人。校園依山傍水,環境清幽,風景宜人,校訓更有意思:「學會學人,守法篤行;學會做事,創業有成」。

        七日上午早餐後,趕到南普陀寺參觀,該寺方丈則悟大和尚在場接待。南普陀寺位於五老峰下,始建於唐代,初名泗洲院,宋代改建,稱無盡岩。元朝一度廢毀。明初復建,更名普照寺,至清初又廢於其燹。清康熙二十二(1684j年,施琅收復台灣,駐鎮廈門,修復寺院,更名為南普陀寺,後經多次擴建,至民國初年,已成為三殿七堂俱全的禪寺格局,成為近代閩南最具有規模的名剎。

        南普陀寺規模宏大,設備齊全,是集修持、教學慈善及觀光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寺院。古剎千年梵宮勝景,聞名中外,吸引許多中外名人來遊覽。寺內牆上掛著荷蘭女工、新加坡總理吳作棟、台灣來的宋楚瑜、吳伯雄及李敖等來寺參觀的照片。然而滄桑幾度,興廢無常,由於年久失修,加上蟻蟲侵蝕,大雄寶殿及藏經閣等,均已成為危樓,目前正進行全面整修,可望於近期竣工。

        由南普陀寺出來,前往附近的「華僑博物館」參觀。該館位於廈門大學北邊,由陳嘉庚創辦,並由華僑集資興建,於1959年落成開放。在博物館中,可以看到鄧小平對海外華僑的看法:「中國與世界各國不同,有著自己獨特的機遇。比如我們有幾千萬愛國同胞在海外,他們對祖國作出很多貢獻,希望你們不要喪失機遇,對於中國來說,大發展的機遇不多。」
博物館中,有「華僑華人展」、「陳嘉庚珍藏文物展」、及「自然館」等三個基本陳列,是一個較為全面,系統展示華僑華人歷史與業績的展覽。「華僑華人展」中,又分為「走出國門」、「僑民公民」及「輝耀歷史」三個部分。「走出國門」是一部華僑華人的出國史。閩粵兩省,地少人多,災荒頻仍,災民被迫移居海外,「豬仔」船是載運契約華工的船隻,號稱海上「浮動地嶽」。十九世紀美、加、澳等國的「淘金熱」,吸引大批華工出國,而近代移民潮,更形成華人遍佈世界各地。

    「僑民公民」是一部華僑華人的發展出,反映華人社會的形成和特徵。由於文化的差異,移民在僑居國群聚而居,形成有別於當地社會的華埠。早期的華僑多為文盲,只能靠體力或手藝謀生,所謂「三把刀」是指剪刀、菜刀、剃頭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多數華僑加入當地國籍成為華人,由僑民到公民,使他們在國家歸屬上發生了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的轉變。

        在博物館中,可以看到瑪琅中華中學及1901年椰加達第一家中華學堂的珍貴照片,還有許多早期華僑領袖的畫像,包括率眾開發印尼婆羅洲,任「大唐客長」的羅芳伯及主持建源公司,擁有當時世界一流的製糖企業,產品運銷亞洲歐洲等地,號稱「爪哇糖王」的黃仲涵,館中還展出一張乾隆五十五年吧城唐人成婚註冊存案簿。據說吧城唐人成婚登記制度始於1717年,是海內外中國人最早採用結婚登記。

        廈門的環島路,有一個非常獨特的景點,就是路邊有一首長長的五線譜,歌詞是:「鼓浪嶼的四週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鼓浪嶼遙對看台灣島,台灣是我家鄉。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見雲海蒼蒼。找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下午的節目,是環遊鼓浪嶼,鼓浪嶼又稱「琴鳥」,而積一點九平方公里,島上最高處稱為日光岩。團友們由號稱「小三通碼頭」的和平碼頭登上遊艇,先繞行鼓浪嶼一週,再開到外海,通金廈海域,覽西岸風光,當遊艇駛近大膽鳥時,島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標語牌,清晰可見。

(……………………………未完待續)

訂閱電子報

網站名稱: 印華百家姓協會雅加達特區分會
會址: Jl. Krekot Bunder Raya No.47AB,Jakarta 10710,Indonesia電話:+62 21 350 1191-94
本平台所有訊息內容或服務,都是由該機構或相關單位所提供,著作權歸原提供者或權利人所有。
網站系統服務平台版權System Copyright ©自在交流股份有限公司
EzFree Interchange Co ., Ltd All Rights Reserved.Tel: +886-2-26648299  E-mail:ez.change@msa.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