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華百家姓協會雅加達特區分會-期刊文獻-印尼僑聲雜誌-112期-
會員登錄
帳   號
密   碼
驗證碼
 
註冊
行事曆
Sun Mon Ten Wed Thu Fri Sat
領導獻詞
首頁期刊文獻
112期
肯定前朝僑務政策 應給予歷史定位
作者:梅傑

        明(九十七)牢十一月十二日,為本會五十週年紀念日。本刊編輯部特別訪談本會元老鄒育庭先生,牠是本會從無會所,到有會所的革命功臣,是把四散中無所歸屬的同僑凝聚在一起的關鍵人物,是本會歷經五十年艱辛歲月,歷歷在目的見證人,是一部最寶貴的活歷史資產。本刊有必要走訪當年默默耕耘、不張揚卻於暗中活躍於僑界的靈魂人物,陳述他數十年來為本會艱苦奮鬥,奉獻心力、財力的心路歷程。
民國四、五十年代回國升學僑生,畢業後至今,不論留台也好,或移居海外也好,在各行各業都各有成就,這完全要歸功於中華民國的德政,以及政府對僑務工作的重視。讓世界僑民直接感受到來自自由祖國的溫暖,伸長了手臂擁抱著世界僑民的關愛之情,深深感動了四海遊子。因而達到海內外同胞精誠團結,四海歸心的崇高目標。使原本風雨飄搖中的彈丸之國,在政府的經濟政策及僑務工作的運作下,華僑與政府得以展開密切約合作,引進僑資,特別是華裔美商,致使我國的經濟與政治穩步齊稱,國勢不斷壯大而躍居亞洲四小龍之一,從此揚威國際。
在這一段奮鬥歷史過程中,身為印尼歸僑的我們,在各行各業自是忠誠地跟隨政府一起打拼賣命的一份子。

        當年,由鄒先生為首,聯合廖良、鄧德慶、蘇東泉、林遠富、黃根源等三十一位熱心同僑,籌組購置會所委員會(詳細名單如後附之「印尼歸僑協會會所落成記」),發動募款,深獲海內外同僑熱烈響應與支持,集腋成裘,終購得座落台北縣永和市永亨路二至六號七樓一棟面積寬敞的會所,可作為我印尼歸僑落腳之大本營,亦為我同僑活動之唯一據點。有了會所,同僑等便有了歸屬感,不論有活動勺百訴求勺百宣示,一切以象徵總部的會所為本。因此,會所是發展一切會務、團結印尼歸僑不可或缺的重要據點,是維護會內會外同僑利益的安全堡壘,是所有同僑遠離鄉土的精神標竿。因此,前人創辦之初所立下的宗旨:「本會以團結印尼歸僑,發揚互助精神,共謀歸僑福利,並協助政府辦理有關印尼歸僑及印尼歸國華僑觀光事宜。」在有會所為後盾的庇護下,便可以逐步落實,唯限於本會人力、財力、物力,雖不能盡如人意,尚能達成扶弱濟貧、宣慰僑胞之任務。從而,其純粹以服務華僑為目的之初衷,都是吾人今後所要遵行的方向,才不負前人創辦之苦心。五十年來,前人一點一滴的經營,在在影響著我印尼歸僑協會的發展與動向,以迄今日之盛名遠播,對凝聚僑心,為國為民貢獻出僑團之力量,厥功甚偉。

        這一番在印尼歸僑團體之中堪稱為轟轟烈烈的事蹟,均仰仗每一周理事長無私無我、不畏艱難的精神支撐著,帶領我們走過風風雨雨,前仆後繼,終至眾志成城,邁向光明坦途。

        因此,為公義,為肯定政府的僑務政策,因而立下無可取代的千秋大業,名譽理事長鄒育庭先生力主我會將五十年來慘淡經營,以至今日有目共睹的僑團實力,理應籌資出版紀念特刊,以突顯當年政府努力於僑務工作,數十年後結下美滿的果實。從而成功的僑務政策,藉由本紀念專刊之出版,給予正面的歷史定位。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八月十七日星期五
梅傑撰於台北同欣居

訂閱電子報

網站名稱: 印華百家姓協會雅加達特區分會
會址: Jl. Krekot Bunder Raya No.47AB,Jakarta 10710,Indonesia電話:+62 21 350 1191-94
本平台所有訊息內容或服務,都是由該機構或相關單位所提供,著作權歸原提供者或權利人所有。
網站系統服務平台版權System Copyright ©自在交流股份有限公司
EzFree Interchange Co ., Ltd All Rights Reserved.Tel: +886-2-26648299  E-mail:ez.change@msa.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