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華百家姓協會雅加達特區分會-期刊文獻-印尼僑聲雜誌-124期-
會員登錄
帳   號
密   碼
驗證碼
 
註冊
行事曆
Sun Mon Ten Wed Thu Fri Sat
領導獻詞
首頁期刊文獻
124期
慶祝中華民國九十八國慶 回顧驚濤駭浪的建國歷程
作者:張忠春

中華民國國慶日又稱雙十節、雙十國慶、辛亥革命紀念日等。是紀念公元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農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所發動武昌起義,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武裝革命。

從一八九五年十月二十六日至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間,國父孫中山先生所創立的興中會以及後來的同盟會先後發動了十次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武裝起義,其他革命組織自立軍、光復會等亦發動十多次起義。這十多次的起義雖僅曇花一現,但卻在全中國種下了革命的種子。

第一次廣州起義


一八九五年十月二十六日,孫中山率領鄭士良、陸皓東到廣州,準備一舉而襲取廣州。但是事機泄漏,清政府展開大搜捕,陸皓東在這次起義中被捕,不幸身亡。「第一次廣州起義」因此宣告失敗。孫中山開始流亡海外,在日本、美國、倫敦等地宣傳革命及籌措經費。

第二次廣州起義


一九一○年十  一月十三日,國父在馬來半島的檳榔嶼,召集趙聲、黃興、胡漢民、鄧澤如等同盟會重要骨幹會議,議決集同盟會精英,在廣州起義,和清政府決一死戰。

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農曆三月廿九)下午五時三十分,黃興率八百名敢死隊員分四路攻打「兩廣總督衙門」、「小北門」、「巡警教練所」和「守南大門」,起義隊伍與清軍展開激烈巷戰,但最終因力量不敵而都先後失敗,黃興僥倖脫險。後收殮到72具烈士遺骸,合葬在城東「紅花崗」,後改名「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在黃花崗起義中遇難的黃花崗72烈士中,華僑就占了二十九人。三月二十九日後來被中華民國政府定為「青年節」。

國父孫中山先生在「黃花崗烈士事略」序文中高度評價了黃花崗之役:「是役也,碧血橫飛,浩 氣四塞,草木為之含 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準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經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 清朝滅亡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晚上,革命黨人「熊秉坤」首先發難,打出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武昌起義於是全面展開,成功的攻取「楚望台」軍械所,得到好多萬支步槍、幾十門大炮、幾十萬發子彈,這些軍械爲武昌起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天亮前佔領了鎮司令部,整個武昌在起義軍的掌控之中。十月十八日出戰漢口,十一月二十七日佔領漢陽。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之後,湖北軍政府成立,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在四十一天裡,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浙江、貴州、江蘇、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等省市,先後脫離清政府,宣佈獨立。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


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國父孫中山先生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所以,辛亥革命,指的是由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夜裡爆發的武昌起義,到一九一二年元旦 國父孫中山先生就職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一段時間的歷史。在農曆的干支紀年法中,一九一一年為辛亥年,所以稱之為「辛亥革命」。

在辛亥革命中,海外華僑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僑居地積極參加和支援同盟會,提供經費支援革命活動,還回到家鄉建立革命組織,多次參加武裝起義。一八九四年十一月,孫中山在檀香山興中會,首批加入興中會的二十餘人都是華僑。

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國父孫中山先生在南京正式宣佈中華民國成立,在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書中強調「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 諸地為一國,也就是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族。南京臨時政府頒佈了一系列有利於推行民主政策和法令。如:命令各省官廳焚毀刑具、廢止刑訊、取消清朝律令中各類「賤民」條令、保護華僑、禁止買賣人口、廢除主奴身份、通令剪辮子、禁止賭博、禁止纏足、吸食鴉片。鼓勵興辦工商業,振興農墾業,獎勵華僑在國內投資。提倡普及教育,刪除舊教科書中的封建內容。這些政策法令,移風易俗,革故鼎新,促進了民族主義的發展和民主觀念的傳播。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清朝黃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

國父孫中山先生倡導革命的背景


一方面是由於清廷政治腐敗,思想和學術落後,不改革奮發,就不能自立;一方面是外強侵略日亟,國家民族面臨存亡絕續的嚴重關頭,不奮起自強,就不能自保。這是中國歷史的憂患期,反映出中國社會和文化失調的悲觀面。在 國父孫中山先生號召下,革命志士和愛國知識分子經過了十七個年頭(一八九四年至一九一一年)的奮鬥,才贏得辛亥革命,創建中華民國的成功,開啟了「中國近代歷史」的新紀元。

但是中華民國建國之後,內憂外患仍然不斷發生,先是袁世凱的背叛民國和北洋軍閥的割據混戰,接下來是中共的叛亂和外敵的侵略,以是中國革命黨人又復在先總統 蔣公的領導下,為維護中華民國的生存和發展,經歷了東征、北伐、剿共、抗日諸多的戰役,直到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中華民國才眞正達到獨立自主的地位。這一時期是一段「驚濤駭浪的歷程」。

由於剛成立的中華民國還是個弱國,雖然作為第一次戰爭的戰勝國,但在巴黎和平會議上依然不能獲得公平的待遇。到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國際地位開始顯著提高,開羅會議中國是三大國之一。對日抗戰後期,中華民國政府廢除了自從鴉片戰爭之後所簽訂的大部分不平等條約,並陸續和世界各國簽訂平等新約。一九四五年中華民國也是聯合國的五個創始國之一,並且是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失利後,中華民國政府從南京撤退台北,但在國際上依然代表著中國參與世界交流。一九七○年代,中華民國政府在國際上的地位逐漸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二七五八號決議,正式決定由中共取代中華民國,成爲在聯合國代表中國的政府。中華民國被逐出聯合國,世界各主要國家相繼和中華民國政府斷交,轉與中共建交。一九九○年以後,中華民國的國際空間銳減。中華民國政府開始嘗試以聯合國能接受的名義,尋求重返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但由於中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至今猶未成功。

在這一段「驚濤駭浪的歷程」中,有黑暗,也有光明;有失敗,更有成功;有挫折,當然也有進步。這就是中華民國歷史所顯示的特性:有令人失望感 歎 的畫面,更有令人興奮鼓舞的氣象。就在兩種不同現象的消 長 過程中,中國近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學等方面,都有了極為顯著的進步。

一九一一年國父孫中山先生基於建立民主國的理想,推翻大清帝國,建立中華民國,成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至今已九十八年。縱然今日國際情勢不利於中華民國的存在及發展,但中華民國仍具有珍貴的存在價值。

中華民國是精緻的中國


中國大陸在經過文化大革命後,中華傳統文化已消滅殆盡,雖然近年來在大陸的中國人有自覺想要重新拾回舊日文化,但已非常困難,尤其是在經過共產黨文字改造後,已徹底失去中華文化的靈魂,而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仍然維繫中華文化的傳統精神,因此,今日的中華民國可以說是精緻的中國,在世界文明史上是一個值得保護的國家。

依據歷史記載,沒有中華民國,也就沒有今日的臺灣,假設當年孫中山先生沒有建立中華民國,推翻滿清,則台灣依據一八九五年的日清馬關條約至今仍然屬於日本,則今日的台灣無閩南人、客家人或原住民,全部被稱為日本人。同樣的,沒有先總統蔣公領導中華民國抵抗日本,取得勝利,則今日也無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共產黨雖在經濟發展上已取得一些成就,但在民主建設上,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而今日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民主建設成果,是中共一個重要的借鏡,中國大陸在推動民主化時,可以吸取中華民國的寶貴經驗,畢竟十幾億人口的國家經不起民主陣痛期所帶來的政治抗爭局面,就中國大陸未來的發展來說,中華民國的存在是一個重要榜樣,更應該維護兩岸和平,這樣有利於兩岸的繁榮及發展。

訂閱電子報

網站名稱: 印華百家姓協會雅加達特區分會
會址: Jl. Krekot Bunder Raya No.47AB,Jakarta 10710,Indonesia電話:+62 21 350 1191-94
本平台所有訊息內容或服務,都是由該機構或相關單位所提供,著作權歸原提供者或權利人所有。
網站系統服務平台版權System Copyright ©自在交流股份有限公司
EzFree Interchange Co ., Ltd All Rights Reserved.Tel: +886-2-26648299  E-mail:ez.change@msa.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