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華百家姓協會雅加達特區分會-期刊文獻-印尼僑聲雜誌-114期-
會員登錄
帳   號
密   碼
驗證碼
 
註冊
行事曆
Sun Mon Ten Wed Thu Fri Sat
領導獻詞
首頁期刊文獻
114期
吃得寒酸
作者:饒國敏

        如果你愛看電視,相信你也注意到,幾乎所有的電視台都有教你菜的烹飪節目,特別是用鍋炒的中國菜。本來我們中國人,向來都是念念不忘地把「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之類的話當口頭禪,將吃視作是民生頭等大事,兼且中國人自詡中國的烹飪術乃是五千年文化精華,堪稱世界第一。因此,比照其他諸如廣東大戲、黃梅調、秧歌舞等等文化節目,中國烹飪當然也可登上大雅之堂,在現代的平面媒體上,廣為傳播應該也是稀鬆平常的事。

        吃誠然是一種文化,所以也和其他名為文化的東西一樣,受到許多文人雅客的捧場,我們文化界老前輩,梁實秋先生就是其中之一。這位「揀飲擇食」的大行家,在他<雅舍談吃>一文中,透露了他作為「食家」對吃的講究。他對中國天南地北美食的深入描繪,令你不得不承認「吃」真有文化內涵,凡事都有正反兩面,因此,吃經常也被人拿來充充場面,擺擺排場,除了要沾點如大文豪蘇東坡之有東坡肉的光環之外,也為了「擺闊」。多少人以能吃一頓「阿一鮑魚」而沾沾自喜,傲視同儕。

        今日社會,大家都相對富裕了,追求物質文明,滿足口腹之慾.成為風尚,自然無可厚非,中國俗語說,「食是十足」,「食得是幅」。能嚐盡天下美食,既是福氣.又能顯示有錢,一舉兩得也。手頭鬆動,一時慷慨,呼朋引伴,歡聚一堂,正所謂獨樂樂,不若與眾樂樂,是樂也。

        就算一時拮据,活得有點寒酸落魄,也可以講求實惠,只照顧自己,親手作三兩樣拿手小菜。雖然說,長夜孤燈,形單影隻,顯得些許的悽冷蒼涼,但也算有飲食文化色彩,如尚有餘錢,沽酒三兩.固是人生一樂事也。

        前面說到寒酸,除一般指寒酸落魄之外,也有貧窮或吝薔的意思。因此如果有人說 「吃得寒酸」,那麼可能是指吃的品質不好,兼嫌份量小氣的意思.甚或可借用時尚說法,說是 「垃圾食物」。這 「垃圾」兩字,當然是說得過分而且不甚恰當。「垃圾食物」是英文 "Junk food"翻譯過來的。其實,這些食物,譬如麥當勞、肯塔基炸雞、炸馬鈴薯等等,正是當今年輕人的最愛。可見口之於味也,各有所好。與寒酸、貧窮或吝嗇等根本扯不上一點關係。人們吃東西,大概但求合胃口,如上面說到的梁實秋先生,他就認為北京六必居的醬黃瓜炒雞丁是天下美食。這味菜,我無緣嚐試。但我卻知道,而且念念不忘的客家人的醬菜頭炒豬頭皮.確實是風味特佳的小菜,我還不止一次聽說過有位大財主,絲毫不覺得寒酸地特別喜歡吃「豬油渣炒豆豉」的故事。

        醬菜與寒酸之所以扯上一點牽連,是因為范仲淹。范仲淹也是鼎鼎有名的文豪,據說他「二歲而孤.與一位姓劉的同學上長白僧舍脩學,只煮粟米二升.煮成粥.裝在缽內,經一宿冷天後,粥凝成塊,以刀畫為四塊,早晚取二塊,斷齏數十莖,放入少鹽暖而啗之,如此者三年。」這「齏」就是薑.蒜、酸菜之類的醬菜。中國人的醬菜,原來是多姿多彩,我還記得半個世紀前.曾經吃過一種叫做「獨山鹽酸菜」的醬菜,香辣酸鹹,非常開胃,至今仍然印象猶新。可惜如今講到醬菜,好像只有韓國的金芝泡菜,是人們所熟悉的了。而吃韓國餐,肯定沒有人敢說你「寒酸」。同樣的,現代的人營養過剩,用醬菜下粥,反而是享清福之人的養生之道,所以也說不上是「吃得寒酸」了。

        有些不打眼,價錢便宜的蔬菜,竟然會是令人難於忘懷的美食,如中國成語裡的「蓴羹鱸鱠」,這個成語出自《世說新語》,說的是與阮籍齊名的張翰。張翰,字季鷹,因秋風起而思念家鄉,想起吳中純菜羹、鱸魚膾,說了句名言:「人生貴得適意兒,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於是為了純菜羹、鱸魚膾,不做官了。後來「蓴羹鱸鱠」引伸出有遠見、洞見先機等涵義。我們且只說蓴菜羹和鱸魚膾,到底什麼是「蓴菜」?「蓴菜」又稱「純菜」,古籍中有茆、水葵、鳧葵、馬蹄草等別名,由於蓴菜的莖,葉嫩時富有膠質,做湯煮食,柔滑可口,自古就是一道有名的菜餚。根據這段文字,令我想起有一家名叫「夏威夷」的菜館,這家坤甸華裔開的菜館,有一道菜名叫「蘇菜羹」,頗為類似,但不知他的「蘇菜」是什麼菜,是不是就是蓴菜。

        「蓴」是美味.可從另一個與陸機有關的故事得到證明。典故裡說:吳國的陸機到了北方,於是去拜訪王武子。北方人王武子就拿了數斛的羊酪,放在陸機前面,驕傲的對他說:「你們江南有什麼東西比得上這種飲料呢?」 陸機回答說:「千里湖的蓴羹,在還沒有放鹽和豉之前就已經足以和羊酪媲美了!」,「千里蓴羹」的名言便由此而生。

        便宜的菜中有蕃薯葉,如果用爆香的白蒜蓉,加點紅酒糟熱炒,也非常的美味。以前蕃薯葉是「寒酸」的菜,現在則幾乎是台灣家家客家菜館都有供應的上菜。一般家庭也愛吃,這都因為現社會「講究」養生,和吃出健康來的風氣下,重視到蕃薯葉的營養價值。

        鱸魚膾,這個「膾」是切得很細的肉碎,如《論語》鄉黨裡說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鱸魚膾是把鱸魚切得又細又碎,不厭細,像是魚鬆,魚漿,愈細愈好肯定是並不寒酸的美食吧!

        每當我看到電視上的烹飪節目時,總會不其然地回憶起那些「流元歲月中的悠悠往事」,記憶起曾經有福氣吃過的各種「美食」。但是,這些「美食」,如今就好像「煙銷雲散」似的,幾乎無處可尋了。偶爾還有倖存的,也覺得今非昔比,大不如前。在感嘆「美食」之難求時,想到孔夫子也曾說:「逝者如斯夫!」,我則是對這「煙銷雲散」的吃的文化,「欲話先驚歲月奔」,在「悠悠歲月催雙鬢」的今日,對我母親生前拿手的「鮑魚豬肚雞湯」、「炆海參」之類的菜特別眷念了。還算是聊可自慰的是:我家今日尚有些「文化遺產」可以做出這類的菜,譬如我那住在墨爾本的女兒,煮這湯時用的是史雲生牌的罐頭雞湯:我太太在印尼用的好像是家樂氏雞精,我搞不清楚這些雞湯或是雞精,與我偶而在吃早餐時的雞湯速食麵的雞湯,有什麼分別。

        我想吃得 「寒酸」,應該是指今日我們對飲食,缺少那份用閑情逸致的心情。精工細調的功夫,就如向來以吃著稱的香港,如今在早餐餐廳供應的,竟然是泡麵。無獨有偶,墨爾本的早餐廳也供應泡麵,而且還煞有介事地加上「本餐廳選用」「高級泡麵」。

        在 「方便食品」和「垃圾食物」如此風行一時的時代,姑且把這些食品中用的酸度調節劑、著色劑、抗氧化劑、防腐劑、增稠劑和各種各樣人工的香精香料等等的化學原料,可能帶來的禍害。我們必須承認,吃已經再不是值得誇耀的「文化」了。

        中國的烹飪,講究色、香、味,因此要求「心靈手巧」,有文化面.也有藝術面的要求。「吃得寒酸」,在這意義上,是說我們今日的吃,在文化和藝術層次上,日見淺薄,日見陽春。吃的東西,慢慢趨向簡陋粗糙,但求能餵飽肚子而已。這樣的演變,我們這輩子,特別是我們的後輩,是不是與我們養的貓和狗,吃著貓糧狗糧過日,沒有兩樣嗎?

         啊!如果我這樣說令你噁心,阿彌陀佛,罪過,罪過。

訂閱電子報

網站名稱: 印華百家姓協會雅加達特區分會
會址: Jl. Krekot Bunder Raya No.47AB,Jakarta 10710,Indonesia電話:+62 21 350 1191-94
本平台所有訊息內容或服務,都是由該機構或相關單位所提供,著作權歸原提供者或權利人所有。
網站系統服務平台版權System Copyright ©自在交流股份有限公司
EzFree Interchange Co ., Ltd All Rights Reserved.Tel: +886-2-26648299  E-mail:ez.change@msa.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