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華百家姓協會雅加達特區分會-期刊文獻-印尼僑聲雜誌-105期-
會員登錄
帳   號
密   碼
驗證碼
 
註冊
行事曆
Sun Mon Ten Wed Thu Fri Sat
領導獻詞
首頁期刊文獻
105期
永懷思念與感恩
作者:楊瑞華

二○○四年春節時偕眷回僑居地印尼茂物與父親(添元公)及弟妹們團聚共度佳節,沒想到這是我和父親最後一次見面,他老人家突然在耳感微恙中於二月十日安詳地溘然長逝,享壽
九十有四。母親︵葉氏秀琴︶也不幸在前一年初夏因心肌衰竭撒手人寰,走完她九十一歲的人生旅程。短短的不滿一年頓失雙親,天人水隔,內心哀痛非言可喻。雙親形影終日縈迥腦際,孺慕之情不能自己,故不揣淺陋,謹錄雙親生平行誼事略點滴,藉以緬懷追思並作紀念。

父親原籍廣東省梅州市南區下市楊桃墩雙斟第人,梅州地區山多田少,天然資源貧乏,在地謀生不易,除努力求學謀取功名外,一般人都往海外謀求發展,代代相傳,蔚然成風,故同有僑鄉之稱。我們家自祖父(蘊珊公)起即遠赴模里西斯經商,後因路途遙遠,往返不易,且家族中多位伯叔兄弟在印尼的居多,因此父親才決定轉移目的地,結果在椰加達近郊的茂物一待就是漫長的七十餘年。

茂物是一個風景區,山明水秀,氣候宜人:有座排名世界第二的植物園,佔地兩百多公頃,園中古木參天,綠草如茵,各種奇花異草多達十五萬種之多,兼具觀賞和教學研究價值,終年遊客絡繹不絕,早成一頗富盛名的觀光勝地:市街商圈與住宅則環繞園區四周,貝有城市花園的特色,被公認是最適合久住的地方,常年生活在這裡的僑胞早把她當作是第二故鄉,於是不惜投注許多心力,父親久居於此,當亦克盡所能,參與奉獻不遺餘力,其中較具體的有下列數端:
一、熱心公益,服務僑社,促進印華族群融和,排難解紛,濟貧賑災等從不落人後。

二、重視中華傳統文化,鼓勵僑生回國深造,並推展僑教,擔任僑校董事多年,培育人才。

三。熱心義務接待國內來訪或宣慰僑胞之各界人士,各類球隊等,提供交通工貝,安排食宿及遊覽參觀等活動。

四、印尼排華動亂期間,對我忠貞人士及僑校僑社教師等諸多限制留難,乃至扣押拘禁。由於父親平日和當地軍警檢法等互動良好,便極力奔走營救,解除危難困境。

五、台商早期來印尼投資,由於文化背景與語言差異等因素,經常發生商務、金錢、居留、婚姻或感情等摩擦糾紛,常因父親的居間調解溝通,避免了許多無謂的衝突和損失。

六、協助駐印商會出具申請回合僑胞、學生相關身份證明文件,皆能絲毫不苟,公正廉明,深得僑社大眾之倚重和讚許。

忝為人子,原不應對自己先人行事多所宣揚誇讚,以免有博取世譽之嫌,尤其他老人家一直秉持「為善不欲人知」的古訓。父親常說:「做不到的就不要講,做得到的就認真去做好了,做好了也不必講;如果做了對人有益對己無損,何樂而不為呢?」對父親這許多善行義舉敢大膽提出,主要是認為很值得我們後生晚輩效法學習,可終身奉行不渝而受用無窮。

我母親是出生於模里西斯的僑生,原籍在梅州市大河背三角地,祖父當年在模里西斯時使與葉家世代熟稔友好往來熱絡,母親年屆入學年齡時回到家鄉求學便寄住在我們家,由於聰慧乖巧,認真好學,經常名列前茅,因此探得祖母︵熊氏招妹︶寵愛,視為掌上明珠,呵護備至、據說連到屋前井邊提水都不捨得她去做,但卻沒有許多僑生嬌生慣養的習氣。母親個性溫順內向,不善言辭,平日勤儉持家,相夫教子甘苦與共。我童年時未與父母一起生活,後在重逢相聚的歲月中,從未見過父母之間有過嚴重齦齬的情事發生,因為父親平日說話聲量較大,內人常開玩笑地說是人男人主義而為婆婆抱不平。其實母親並非個性怯儒,只是秉持家和萬事興的傳統觀念,凡事相忍為懷的做人美德,是位標準﹁沉默的母親﹂。不管如何,父母親從青梅竹馬到結褵夫妻,攜手共度九十餘年歲月,可說已達到「百年偕老」終生伴侶的美滿境界。

母親對子女的管教是很開放信任的,從不採用打罵的方式,我們也不敢逾越放肆,所以在行為品德上未有重大錯失,在學業上則屢次獲許多獎項而不負期望。記得我要回台前夕曾問母親有何吩咐,她僅提出兩個要求:一是每學期的成績單要寄回家,二是不准去跳舞。為了不辜負她對我的期望,我自行設定學業總平均成續務必在七十五分以上,還好大學四年沒有交過白卷。至於跳舞,也僅限在內人大學畢業舉行舞會時正式參加過一次而已。幾十年來自我約束禁舞,早已成了舞盲,這種執著或許很幼稚,也不具任何意義,僅僅在內心表示我對自己母親的一份﹁承諾﹂而已。

父母親或許是慈悲為懷,心存善念,所以他們倆位老人家都很幸運地同享耄齡高壽,平日身心健朗少有病痛,兒孫繞膝安享桑榆之樂,經常表示此生已無遺憾,唯一奢望是有朝一日與世緣盡之時少一受點病痛折磨,也可免添負累子女,則心願足矣:承上蒼眷顧庇佑,他們都真正的達成了心願,最後安詳平靜的離去。我身為長子,一生與父母聚少離多,原擬退休後可以有較多的時光相陪作伴,克盡孝道,無奈事與願違,真是「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父母親在國內學業告一段落後便在家鄉結婚,婚後即計畫前往印尼經商,不巧我卻在中日戰爭前夕烽火緊迫的時刻出生,要乘船飄洋過海去南洋,沿途風險的確教人擔憂,為了安全考量只好將幼小的我暫時留下託付給祖母撫養,父母則先行啟程。沒想到戰爭一打就是漫長的八年,彼此海天遠隔音訊斷絕而生死未上,加上生活費用無法接濟,又家無恆產,祖孫老少不事生產,坐吃山空真是度日如年,後來終於得到勝利戰爭結束,祖孫二人相依為命歷盡艱辛,終得苟存已屬萬倖.,深慶全家骨肉即將團圓聚首共享太平日子。不料國共兩黨內戰接踵而至,烽煙滿天,國內人民幾無寧日。此時父親擔憂家人骨肉離散悲劇再度重演,於是下定決心,排除萬難,來信一再催促務必作速離開大陸來印,無奈祖母年事已高,且一生僑居海外,難得晚年才葉落歸根不願再度遠行,但是考慮到我的未來前途發展,於是極力贊同把我送到印尼。由於父親係單傳亦無姊妹,若讓祖母孤伶一個人留在家鄉,乏人照料,殊非善策,後來幸得祖母娘家外甥女答應收養為孫女,並前往共住協助照應才暫得解決。我則含著眼淚孤獨茫然地踏上陌生的異鄉之路。真是天有不測風雲,萬萬沒有想到共產黨執政以後,竟將華僑眷屬畫分為剝削階級的黑五類,那時人心惶惶動輒得咎,連書信都不敢多所聯繫,更何奢望回鄉探親了。終於造成了日後祖母晚年獨居與親人千里遠隔,鬱鬱以終,未享兒孫天倫承歡之樂及子孫報答含辛茹苦撫育大恩的遺憾。每當午夜夢迴思念及此便輾轉難眠,細想倘若當年他們未作果斷抉擇而讓我留居大陸,往後個人命運發展如何實難逆料了。

在半個世紀前,東南亞地區一般華僑的思想觀念都相當保守,但對子女教育卻很重視,可惜受環境所限無法有過高的要求,僅有少數幸運兒才有機會送回國內接受祖國文化的薰陶,留在僑居地年輕人的出路幾乎都是追隨父兄經商。早期華僑寄居海外,絕大多數都因國內家鄉謀生不易才離鄉背井遠走他鄉,一般學歷都不高,也無一技之長,更無雄厚資財,端賴同鄉宗親桑梓叔侄相互提攜扶持,有機會能開間小小雜貨舖起家已屬難能,與今日台商或移民海外投資者,動輒億萬資金,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何況在早年的華僑社會中,想要做個商人的條件何其簡單,祇要學會當地基本語言、會打打算盤記記帳簿,粗通文墨書信,加上為人正直節儉,誠信待人,勤奮上進足矣,真是要求不高。

我在茂華僑校初中畢之後,因係家中長子,又因和弟妹年齡相差有六歲之多,理所當然要幫店中做生意,自己也覺得有責任應該及早段入職場,根本不敢妄想還能繼續升學,何況已有初中畢業的學歷自認為已比家族中其他成員高了。雖然自小喜愛讀書,也曾夢想有朝一日成為一個新聞工作者,但在現實中不管你喜歡或願意與否,在當時環境中乖乖做個小商人是唯一的選擇。可是人生的命運真是很奇妙的,你永遠無法預測。由於大陸政權易幟,許多達官員人,專家學者大量遠走海外,他們身居異地謀生不易,從事文化教育工作是知識分子最佳選擇。印尼華僑教育在抗戰前後便很普及,大小城鎮都有僑校設立,提供子女接受最基本的華語華文訓練及認識傳統文化,不過受限人力經費,學校規模多以幼稚園、小學或初中為主,原因是師資缺乏,良師難求,若想提升教育辦高中,除非在大城市,一般偏遠地區條件不足,心餘力絀莫可奈何。如今卻因眾多飽學之士投入教育行列,師資問題迎刃而解,於是各地紛設華校或增辦高中,以培養優秀的新一代華裔幼苗。

我的母校茂物中華中小學創設於一九二七年,算是歷史悠久的僑校,但是也僅辦到初中階段而已,若想升學讀高中就必須遠到椰加達去,每日通學,耗時費日,苦不堪言,且椰加達華校高中招生名額有限無法普及,無形中剝奪了許多有志青年受教的機會。茂物僑胞有鑒於此,早有創辦高中之議。於是茂華董事會使趁勢把握良機,于一九五四年籌備增辦高中,立即獲得僑界熱烈響應支持。敦聘深具僑教經驗學有專長的名師多位:如在北大、西南聯大等名校畢業的梁辟村、吳健民、侯如海、廖勉、俞志震、秦茸等老師;此外,歷任外交官的謝哲聲博士、金念祖先生,更有抗日名將劉峙(天嶽)、黃鼎志伉儷也前來任教,敦聘陳天龍先生擔任校長主持校務,可說人才濟濟,陣容堅強,茂華莘莘學子也慶得升讀高中更上層樓。就在
這時,校長陳天龍先生得悉我將輟學從商後,曾多次與家父懇談,認為該給我繼續升學的機會,父親則以店中人手不足,加以婉拒,陳校長鍥而不捨地勸說:「你身為學校董事,卻不讓自己孩子升讀高中是說不過去的,時代是進步的,不可墨守成規,應將眼光放遠,想做生意待學業完成以後再做也不遲,別擔心社會上的財富讓別人先賺完了」,這一席話,終於使得父親開悟了。從此以後,我們家兄弟皆能接受高等教育,後來且有良好的發展,有當醫生的、有開工廠的、也有從商的,而找則意外地在台投身教育四十餘年,並且擔任高中校長,雖然沒有賺到錢發大財,卻得到許多珍貴無價的收穫與回饋。陳校長如今已作古多年,若非當時他熱心教育關愛青年及苦口婆心的勸說,我不會成為茂華高中第一屆畢業生,更不會日後有回台唸大學的機會,這段際遇可以說是開啟了我一生命運發展的契機。

在六0年代,印尼各埠僑社掀起一股送青年回大陸升學的熱潮,每到暑假椰城丹絨不綠碼頭便人潮洶湧聲勢浩大;相反的,回台學生則寥寥無幾相形見絀,直到一九五七年後才見轉機,時有上百人陣容,我剛好在該年暑假高中畢業,幸運搭上了回台升學列車,而有這個機緣和結果,當然也是經過長輩們多年投入無數心血安排栽培,始克臻此。

在茂華高中求學期間,非常幸運受到眾多良師薰陶啟迪,除給我們奠下紮實的課業基礎外,更經常耳提面命要我們把握機會,勇敢接受考驗,不要計較一時得失,要放眼天下才有光明前途,我們同學均能恪遵教誨,奮發圖強,三年中心無旁鶩努力向學,期望真有一天實現回台升學的心願,在嚮往已久的大學園地裡一展身手、恣意馳騁。此外,師長們也經常利用機會教育灌輸家長們要接受新觀念,並如何去協助子女獲得更高深的教育,培養自身能力,體認列唯有擁有豐富的學識與專業技能,在未來生涯發展中才有更多選擇,走出更寬廣的道路。茂物雖是個小山城,如今茂華學子在海內外各行各業中勤樸務實力爭上游,表現不俗未負眾望。尤其回台校友闖出另一片天空,許多同學當教授、教師、醫師、藥劑師、護士、律師、工程師、記者、商人和公職人員等,我們飲水思源不能忘本,對僑社熱心人士與歷任董事捐資興學,所投入的心血並沒有白費,師長們辛勤施教作育栽培之功,點滴在心當永誌不忘  。

一九五八年暑假,我懷著極度愉悅的心情回到僑居地與家人親友團聚,敘述在台求學生活點滴與風土人情,日子過得悠閒愜意,不料八月二十三日突然晴天霹靂,爆發震驚全世界的金門砲戰,一時間大家都很緊張傍惶關切,紛紛前來探聽消息,我雖在台求學,但對前線金馬地區也僅具粗淺印象而已,在形勢不明謠言四起的情況下,甚至有人預測連台灣本島都將不保,這些不利言論幾乎擊潰了大家對台灣存亡的信心,也粉碎了我們回台灣繼續學業的美夢。

正當風雨飄搖時刻,印尼政府又雪上加霜,宣佈回台學生不再發給護照,僅給一張單程出境證,以後不准重返印尼。於是留台學生面臨了放棄學業或遠離家人的選擇,這兩條平行線毫無交集點,大家痛苦極了。有一天父母親與我深談並詢問我自己的意見,我表示中途輟學固然令人惋惜,是時局造成恕不得人,感謝父母多年來諸多照顧,我已比別人幸運多了,如今豈敢再有所求。然如子莫若父,他語重心長的說:﹁看你整天和同學研究討論,情緒低落的模樣,如果不答應送你回台完成學業,恐怕將來會後悔一輩子。但想到當年千辛萬苦把你從大陸接出來,如今又要送入安危未卜的台灣,真有萬般不捨。尤其你母親每天寢食難安憂心忡忡,希望我們這個選擇決定是正確的,或許將來真有機會創出一片天地也說不定,這就要看你的命運和造化了。

由於學校開學註冊在即,我和班上同學約同椰加達丘尚堯兄等於九月底,手持印尼政府單程出境證,匆忙告別親友,坐上北歐(S.A.S)航空公司經曼谷班機,在金馬前線砲聲未息,許多地區僑生仍在觀望時刻回到台北。在當時表面上似乎對政府信心十足勇氣百倍,其實內心的煎熬掙扎和傍惶無助,絕非身歷其境者所能體會。或許是因為年青人憑著一股熱情理想,不顧一切勇往直前,將許多現實問題拋諸腦後,很單純的只想完成學業,滿足那個年代做個大學生的夢想或虛榮心而已。歲月不居,如今已屆古稀之年,回首來時路真是令人感慨萬千。由於幼年時成長環境背景與許多土生土長的僑生同學差異甚大,飽受顛沛離散之苦,在動盪不安的歲月裏,還能深受我最敬愛的祖母、雙親、師長及親朋好友們給予無限的摯愛關懷與扶持,影響塑造我人格發展既深且鉅,更改變了我的人生命運,真是恩情深似海,令人永懷感念。

訂閱電子報

網站名稱: 印華百家姓協會雅加達特區分會
會址: Jl. Krekot Bunder Raya No.47AB,Jakarta 10710,Indonesia電話:+62 21 350 1191-94
本平台所有訊息內容或服務,都是由該機構或相關單位所提供,著作權歸原提供者或權利人所有。
網站系統服務平台版權System Copyright ©自在交流股份有限公司
EzFree Interchange Co ., Ltd All Rights Reserved.Tel: +886-2-26648299  E-mail:ez.change@msa.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