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華百家姓協會雅加達特區分會-期刊文獻-印尼僑聲雜誌-105期-
會員登錄
帳   號
密   碼
驗證碼
 
註冊
行事曆
Sun Mon Ten Wed Thu Fri Sat
領導獻詞
首頁期刊文獻
105期
培育人才無數的雅加達印華高商
作者:賴月華

 一、僑資合力創商校:

二○○四年印尼雅加達印華高商創校五十五週年,校友出版了一本厚達二五○頁的紀念特刊,本人同是來自印尼雅城,唸的地然是中山中孕,卻於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乘荷蘭芝利華(Tjiluwah)輪船返台升學,有緣且幸運地與幾位印華高商畢業赴台升學的同學同船,這真是天主的安排,從此讓我認識了他們,且與他們成了好朋友,在台近乎半世紀的友誼豈止是一世情緣!前不久,更承蒙商校畢業校友、印尼僑聲編輯委員會主絹郭奇榮先生熱心慷慨地將該刊物借給本人閱讀,情重意濃淺,真是不敢當!迫不及待的急忙翻閱,一睹聞名已久來自印尼首都的名校之歷史往事,書中豐富的內容,的確讓本人飽享了一趟教育、文化、歷史之旅,也是溫故知新的學習之旅,由非該校出身的讀者來細讀,可由中挖出不少的珍貴資料、發現不少的寶藏呢,真是別有洞天的一本刊物啊!以下即以拙筆簡介該校一二重要事蹟與心得,敬請指正。

雅加達(Jakarta)是印尼的首都,印尼是由一萬七千多佃島嶼組成的國家,離鄉背井的海外華人在此地定居很早也眾冬,人數約有一千萬左右,而華僑一向注重教育,據統計至一九五七年向印尼教育部註冊的華校即有一千八百所左右,學生約有四十二萬人,單單首都雅加達即有四十五所,當時在此雅城親台北的右派學校約有二十所左右,其中規模較大且著名的中學有中山中學與印尼華僑高級商業職業學校(簡稱印華高商)兩所。

在一九四八年左右印尼是個剛脫離荷蘭殖民地而獨立的新國家,杜會經濟未上軌道,印尼華僑又多以經商為主,因此商業教育是最為切身的需求,加上時代變遷,枝術不斷進步,過去只憑赤手空拳致富的美夢已不復存在,故而有遠見的僑領們認為當前務須有知識並有枝能者,方能因應新興環境之需要,以配合華商之需求;為了培育華僑社會下一代的商業扭棺人才,義不容辭地群策群力創辦了印華商商。

印華商商終於在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日(中國商入節),由印尼中華商會創立,而由雅加達僑領、中華商聯會理事長、南洋印書局老闆郭美丞先生任董事長,並敦聘上海暨南大學(曾任廣州中山大學、福建廈門大學等)教授王秀南先生任校長。校園暫假借商聯會會所之右廂為校舍,後因不敷應用,又在前後空地添蓋教室,分上下午班上課,後來因校務蒸蒸日上,於創設初商、高商之外,又再增設實驗中學和師範科,以培養本地的小學教師,晚間又開設商業補習班(課程有:打字、簿記、會計、海關關稅、印尼文、記者速寫班…等課程),全校學生由二百七十人擴增至一千二百六十八人。

該校除為培育華僑社經濟商業人才、培育小學師資外,更注重學生的人格陶冶、待人處世等全人教育;因此該校裡常舉辦童子軍、籃球、書畫、舞蹈、話劇、合唱…等文化藝術交流與觀摩展覽等活動。為了高中畢業生的出路,更與基督教合作合辦「珈瑪烈大學」(Gamalieh UniVerSity)(初時假中山中學校舍上課,後因政治因素而停辦),讓莘莘學子可以繼續升學求知。如此以社會為學校,為大眾而獻身教育的印華高席商,在當時真可謂異軍突起。

二、敦聘名師來施教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國內共產勢力擴大蔓延、赤焰燒遍全國之際,為免受戰禍,百娃攜家帶眷紛紛走避,開始浪跡天涯,尋尋覓覓遍找可棲身安頓之所,其中有不少大撤退的軍官、企業家、知識份子、科舉家、教育家……等,此時,一九四九年,有膽識、有遠見的印尼華商、僑賢,為了挽救並延續中華優良傳統文化,乃群策群力創辦培育人才無數的印華高商,並心誠意真地熱心敦聘國內外辦學經驗豐富、學有成就聲名卓著的學者名人來校任教。誠如椰加達豐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印華商校校友會副主席李茂生先生所云:「大陸易幟後,各力的文人志士紛紛逃奔他國,首先受益的是印華高商商,大部分都雲集在此執教,當時師資的陣容最強大,其高度學識專長和經驗,可謂全印尼之冠! 」並根據李總裁暨副主席茂生先生之大作:「永遠懷念的印華高商老師」一文(印華高商五十五週年紀念特刊p.32~38),分析該校教師之學經歷如下:

首先敦聘國內著名的教有家王秀南教授任校長,王校長是國立中央大學畢業,教育部審定教授,歷任國立中山、暨南、廈門大學教授,江蘇福建兩省教育廳地方教育指導員、福建師範校長,(一九五四年受聘於星洲南洋大學教授)。再禮聘高學位、學有專長、教育經驗豐富的學者專家來校任教:
(一)具博士學位者:丘正歐老帥,是法國巴黎大學博士。
(二)貝碩士學位者:1.謝哲聲副校長:英國牛津大學笙研究院社食科學碩士。
2.陳慶姚副校長:美國西北大學經濟學碩士。
(三)受過教育學專業教育者:
1.王秀南校長(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學士)。
2.吳行素教務主任(國立中山大學教育學士)。
3.楊百凌副校長(江西優級師範畢)。
4.王丕瓊老師(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學士)。
5.朱伯鈞老師(教育部僑民教育師資班)。
6.林開城老師(國立暨南大學師範科畢業)。
(四)受過商科專業教育者:
1.陳慶姚副校長(美國西北大學經濟學碩士)。
2.李立峰教導主任(上海大廈大學商科學士)。
3.黃瑞環老師(廣州南方商業專門學校) ︶。
4.黃克強老師(坤甸天主教高級商業舉校) ︶。
5.賴敏泰老師(廣東法府學院) ︶。
6.李覺老帥(上梅暨南大學商學士) ︶。
7.王松陽老師(印尼大學經濟學院肄業) ︶。
(五) 曾任國內外各大學教授者:
1.王秀南(中山、暨南、廈門大學)。
2.丘正歐(廣州中山大學、國民大學、文化大學)。
3.謝哲聲(中央、中山大學、廣東文理學院、廣東國民大學、四川省立社會教育學院)。
4.陳慶姚(海疆、安慶大學)。
5.李國元(印尼教會大學)。
(六)曾任國內各大學副教授者:謝詩白老師(中山大學癸、暨商大學、上海幼專)。
(七)曾任國外各大學院校講論師者:
1.劉伯林老師(印尼大學)。
2.黎庚梅老師(孟買萬國語學院)。
3.吳建民老師(珈瑪烈大學)。
(八)辦學經驗豐富曾任校長者:
1.王秀南校長(集美中學、集美師範、 福州實小、龍溪中學、及福建師節等 校枝長)。
2.方希亮校長(印尼華校枝長)。
3.謝哲聲副校長(泗水聯合中學校長)。
4.吳行素教務主任(梅州女師、國光中學、汕頭市立女中校長)。
5.盧湛高教務主任(蘇烏亞砂漢培華中學、三宵壟華僑中學校長)
6.王石堂老師(泗水服務中學校長)。
7.鄭照民老師(椰城勵志中學校長)。
8.王丕瓊老師(北平市立國民學校校長)。
9.朱伯鈞老師(坤旬中華二校、西冷中華學校、芝巴德中華學校及牙律平民學校校長)。
10.楊一梅老師(蘇島丹平校長)。
11.高鵬老師(浪東拉中華學校校長)。
(以上僅根據現有資料分析而來,尚有許多教師因資料欠缺而未克分析,以致未能見全貌,誠屬可惜,本文若有誤,敬請不吝指正。)
由以上資料可知當年印華高商前後約一百人左右的教師至少具大學畢業以上者有三十人占教師總數的三分之一受過專業教育的學者,如教育學、經濟學、商學等,至少十人以上;而學法律者有七人,文學士有五人,尚有理工等學有專長的學者,更難得的是竟有十幾位教師是曾擔控任過不同類型、級別的學校校長、學經歷皆豐富的專業人士。而由中國時代背景、歷史發展來看,過去中國民旅素有「東亞病夫」及「貧、病、弱、愚」四大缺失的稱號,在那經濟未上軌道、民智未開的年代,國人能有機會上學堂受教育真是萬幸之至,能唸至高中畢業已屬不易,更何況大學、研究所畢業取得學士、碩士、博士呢?而學生一千多人的印華高商景有如此高學位、經驗豐富及字面上看不出的深厚的人格修養與人生理想崇高的教師群,人才濟濟,真是難能可貴,更是學生的福氣也是僑界的盛事啊!

三、商徒遍佈地球村

印華高商自一九四九年創校以來,校舍擴大,學子激增,校務蒸蒸日上,正是展現教育戍束的大好時機,不料,一九五八年印尼蘇島區域發生內亂,印尼故府一聲令下,將在印尼所有右派之僑團、僑報、僑校全部查封,印華高商因此也遭封校,但是商校自一九四九年創校至一九五八年被迫關閉,卻在短短九年時間,培育了無數的企業界、金融界、醫學界、建築界、文化界、教育界…..等傑出人才,學子更分怖於印尼、菲律賓、港澳、台灣、大陸、歐美、澳洲、加拿大、南非、巴拿馬等地,為海外僑界、教育界、企業界、留學生等服務,各行各業、名地的印華高商畢業校友個個都有傑出的表現、傲人的成績,茲略舉數例如下:

(一)丘充實先生:在印華高商唸了四年,成績傑出,表現優異,曾任一九六八年印尼博覽會中華民國館的安全與管理工作、一九七0年任印尼崇德民族特種學校校長、一九八七年膺任中華民國立法院僑選立法委員、二○○三年任中華民國印尼歸僑協會理事長,丘先生領導能力特強且急公好義,關心僑胞僑生,任各職期間皆有優異成果表現。
(二)郭奇榮先生: 印華高商高中畢業後返台升學,於政大新聞系畢業,進入中央日報社工作,先由記者做起,因成績突出,表現非凡,一路榮升新聞主任、主任至副總編輯,榮退後,更榮任「印尼僑聲」雜誌總編輯,在郭總編輯領軍下,「印尼僑聲」煥然一新,頗受讀者歡迎,閱讀興趣更高更濃。
(三)黃國鑫先生:高三理科畢業後,赴港澳深造,再赴澳洲攻讀土木工程,獲碩士學位,多年在澳洲聯邦政府任職,一九九二年入選南澳大利亞首府阿德雷(Adelaid)市議員、一九九五年 ~ 一九九七年任副市長、二000年被選為首府市長,並由澳洲大學授予榮譽博十學位。黃先生在遙遠的異國南澳大利亞大放異彩,獨樹一幟,不僅為印華高商增光,更為華人增光,真是名師出高徒。
尚有無數位傑出校友,因篇幅所限,故不在此贅述。

四、傳愛施福值得效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印華高商創校之始,敦聘恭請學歷商、經驗豐富且人格修養深厚、人生理想崇高富教育愛的教師,高手雲集,人才濟濟,所謂「名師出高徒」,不知培育了多少的傑出校友與青年才俊.今日他們分佈到世界各地默默地、熱心地為華人、為僑界更為人類的這個地球村服務奉獻,這可說是印華高商諸位名師花了多年的心血培育出來的成果。以下就以當年該校的「奔流班」與「勵志學社」師生成員略作簡介(參閱印華高商五十五週年特刊p.64~69)
「奔流班」是普通科,從初一封高的級任是鄭照民()爵銘老師,他是一位天主教神父,教學認真、管教嚴格,對學生要求高,但非常關心同學,是身教言教的模範良師,他常對同學說「讀書固然重要,但做人、處世、修身、治國、服務社會更重要。」他為了培育更多的人才,因此在該校設了一特殊的宿舍叫「勵志學社」,以吸引同學來住宿,該學社環境優美,是讀書上進的好地方,學社內住宿的同學八十%左右是印華高商學生,還有一些中山中學、廣仁學校及八華學校的同學,共約有六十人左右。「奔流班」與「勵志學社」的同學在鄭照民(爵銘)神父苦心培育下,畢業離校後都有傑出的表現。
鄭神父一九一四年出生於安徽省,童年時曾得嚴重肺炎,因當時醫藥缺乏,未能根治,以致後來身體虛弱多病,鄰居戲稱他「活半年」,以為活不長,最多只能活半年而已,而鄭神父卻以其堅強的意志力迎戰多病的身體,半年半年地活下去,也活了半世紀,這是常人做不到的事呢!

鄭神父十三、十四歲時入宣城小修院習國文、數學、拉丁文、史地、要理、音樂、禮儀等課程,鄭神父文學基礎雄厚,口才更好,上課講道時善引經據典,除了得力於家學淵源外,更是在小修院奠定了其國文根基,加上往後在上海震旦大學研修文學、哲學、法律等課程,是其教學傳道的堅實基礎。大陸淪陷後,神父由上海流亡至西班牙,一九五一年接獲教廷指令,要他離開西班牙赴印尼為華僑社會服務,不久再應聘至印華商校服務。十年後,一九六一年又奉派至台灣,從此台灣的學子、人民有福了。鄭爵銘(照民)神父,從一九五一年十一月至一九六一年一月在印尼雅城及印華高商服務前後十年左右,培育無數莘莘學子,又於一九六一至一九六四短短三年在台吸收北、中、南大專院校優秀菁英學子無數。

鄭神父具有深層厚實的學術基礎、無比的教育熱忱、高超的人生理想,加上富啟發性的靈活教學方法,從蕪湖內思中學、上海、汕頭、西班牙而至印尼椰城、台灣,不知培育了多少為社會、國家、世界有所貢獻的子弟:可惜不知是「天才多病弱」還是「天妒英才」?

其實是救世、育才心切,操勞過度,以致一九六四年六月十一口因腸癌而在台北逝世:神父幾近半世紀不顧身體病痛,拼命傳道、授業,累了還不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堅強意志,克服萬難的高超精神真讓學子們終身感激不盡,更是學子們終身學習的榜樣。其實鄭神父是位深具遠見的先知先覺、洞出先機的領袖人才,一九四五年年左右,鄭神父在蕪湖內思申學服務期間,就舉辦教師研習會、組織新生服務隊、社會服務隊;一九五四年為西班牙的中國留學生舉辦夏令營……等,這些活動都是台灣舉辦類似活動的濫觴或參考,一九五○年在西班牙他提出吾人必須成為國家的棟樑、社會的中堅,凡事注重「更」 (Magis)的精神,以達「出類拔萃」的境界,而其學子更秉承鄭神父的精神,在台灣社會創辦了許多首創且傲人的事蹟,如在一九六六年左右成立「遊子會」於每年母親節的前夕發行「叮嚀卡」,叮囑出外的天涯遊子別忘了向遙遠的母親感恩道謝:一九七四年左右起,每年中秋節在國父紀念館等公眾場所,示範「垃圾分類」……,在台灣號稱「經濟奇蹟」時代,他們就看出台灣領導階層忽略文化、生命、教育等內涵,真可謂是先知先覺人物。

其實,在台灣傳教的天主教神父,許多都如鄭袖父般的為人民服務、謀社會幸稱,更為學生解決許多問題。如找在唸台灣師範大學時,叩幸運地遇到一位王神父,王神父熱心助人,當時在附近有名的大學有台大、國防醫學院、師大,這幾所大學的學生,有許多是家庭經濟欠佳的學生,只要他知道了,都會設法在經濟上幫助他們完成學業,我當時唸的雖是公費的師大,僑委會也補助八十元台幣,但毫無經濟來源的我,有時一個橘子還吃三、四天呢!王神父知道了,還不定期﹁貸款﹂給我,言明畢業後再還給他,讓他可以再把此款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樣就可以把「愛」世世代代的傳下去。當時不知道有多少學生因為他的「愛」,才能完成學業,也才能踏進社會、服務人群。更重要的是許多同學還把他的愛永續的傳下去呢!有一位中山校友曾說「關愛愈多,快樂愈多,多給一點愛心,我們的社會就會是一個安和樂利的社會」,不錯,一般的東西是越分、越給就會越少,而唯獨「愛」是越分、越給,就會越多越廣的。後來王神父回美國任教,退休後還退而不休,一邊編撰中文大英百科全書,還一邊照顧許多天主教的修士與準神父們。如今已是八十幾歲的高齡了,還在做著他一生的慈善事業呢!

看了印華高商五十五週年紀念特刊後,讓我更深深體驗到教育的重要,而在教育過程中,師資更是關鍵條件。當時陣容最強大、具高深學問專長與經驗豐富、人格涵養深厚,為全印尼華校之冠的師資,雲集在印華高商,難怪該校培育出無數為地球村奉獻、更為華人增光的傑出校友。語云: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此手指的是母親的手,其實更是教師的手,所以教師是撼動世界的手!

參考資料
1.李卓輝編著(二OC三年):迎接落地生根時代。椰加達:聯通華文書業。
2.印華高商校友會編著部制(二00四年):印華高商創校五十五週年紀念特刊。
3.天主教基督服務團編著(一九八四年):蠟柱鄭公爵銘神父事蹟。
4.丘尚堯著(二00六年):雅加達僑校兩位傑出的梅縣籍女校友。
5. 台北市梅縣同鄉會會刊第二十期。
賴月華撰於 台灣新竹二00六年五月

訂閱電子報

網站名稱: 印華百家姓協會雅加達特區分會
會址: Jl. Krekot Bunder Raya No.47AB,Jakarta 10710,Indonesia電話:+62 21 350 1191-94
本平台所有訊息內容或服務,都是由該機構或相關單位所提供,著作權歸原提供者或權利人所有。
網站系統服務平台版權System Copyright ©自在交流股份有限公司
EzFree Interchange Co ., Ltd All Rights Reserved.Tel: +886-2-26648299  E-mail:ez.change@msa.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