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華百家姓協會雅加達特區分會-期刊文獻-印尼僑聲雜誌-107期-
會員登錄
帳   號
密   碼
驗證碼
 
註冊
行事曆
Sun Mon Ten Wed Thu Fri Sat
領導獻詞
首頁期刊文獻
107期
明月千里寄相思.中秋節的故事
作者:郭錦洛

一、中秋節的由來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重要的民俗節日,現今成為國定假日,中秋節的主角則是高掛天空的一輪明月。

「中秋」一詞,最早始於「周禮」。古人將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而一季又分為孟、仲、季三月,八月是仲秋之月,而十五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正處在秋季的正中,所以把八月十五日稱為「中秋」或「仲秋」。中秋夜,月色最美,因此人們把月圓看成是團圓的象徵,同時也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中秋節也稱為﹁秋節﹂,因為它是秋季最大的節日而又處於秋之中的緣故。

從民俗的觀點來看中秋節,它是起源於古代「祭月」的風俗。遠在上古時代,人們對一切自然界的事物都有敬畏的心理,把日、月、山、川、雨、雷,甚至獸、樹等,都奉為神靈加以膜拜,而月亮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僅次於太陽,自然也成為重要的祭拜對象。「周禮」記載:周天子在每年仲春的白天,在國都的東郊舉行隆重的祭日儀式;中秋夜則在國都的西郊祭月。

就天文學的觀點來說,中秋節是太陽經過秋分點最接近的一個滿月日,此時太陽光線垂直照射在赤道上,南北半球晝夜剛好平分,月亮在黃昏時刻出現,雲霧稀少,秋高氣爽,最適合欣賞,所以把這一天定為祭月的日子。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中秋節」起源於古代的﹁秋報﹂祭祀土地神。我國以農立國,對土地的收穫十分重視,因此在播種時候,常祭祀土地神,祈求豐收稱為「春祈」;而在收穫時,也祭祀土地神,答謝神的庇護,稱為「秋報」。八月十五是稻子成熟的季節,這一天大家拜的是土地公,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代「秋報」的遺俗,再加上後人附會祭月、賞月的習俗而逐漸流傳下來的。中秋正式成為歲時節日,在禮記與史記中就有提及,不過一直到唐代,唐太宗正式把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後,中秋節才真正成為民間的重要節日。

二、中秋節的傳說

中秋節之所以會成為我國的傳統佳節,與我國古代關於月亮的種種美麗的神話傳說有很大的關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嫦娥奔月」,它最早記載於「淮南子」這本書中,故事是說:夏朝太康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后羿精於射箭的勇士,後來變成了一個暴君,嫦娥是牠的妻子。后羿為了長生不老,便特地向西王母求取不死之藥,他把藥帶回去後告訴嫦娥,不料嫦娥卻把藥偷吃了,飄飄然飛到月宮裡去了。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是我們的祖先對月亮的陰影所產生的豐富想像,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探究月亮奧秘的強烈欲望,把奔月的故事和中秋節聯想在一起,給節日增添了浪漫的情懷。

除了嫦娥奔用的故事外,還有兩則傳說也和月亮有關:早在戰國時代,古人就傳說月中有蟾蜍。屈原在「天問」中說:「夜光何德,死則又百?厥利惟何,而顧冤在腹?」根據聞一多先生「天問釋天」中的說法,「顧菟」即蟾蜍。因為月宮中有蟾,所以人們俗稱月宮為「蟾宮」。又因為「菟」字與「兔」字相近,所以另有一種說法,說月中有白兔,不論是蟾蜍或白兔,它們所做的事就是搗藥,即不死藥。

相傳月亮中不但有宮殿,還有人物(嫦娥及吳剛)、樹木(桂樹)及動物(金蟾與玉兔);從漢晉以來,還有月宮伐桂之說。在唐代的﹁西陽雜俎﹂書中,就記載了「吳剛伐桂」的故事:吳剛是西河人,曾去學做神仙,因為懶惰,玉帝懲罰他到月宮去伐樹。相傳那棵大桂樹,他揮斧頭用力去砍,但是斧頭砍入樹身,一拔出來,傷口馬上就癒合,根本無法損它一絲一毫,因此不能回去覆命,他不得不留在月宮不眠不休的砍那棵大桂樹。人們又稱月亮為桂月,稱月宮為佳宮,並比喻科舉考中為月中折桂或蟾宮折桂。

三、中秋節的習俗

(一)拜土地公

農曆八月十五,是古代﹁秋報﹂祭土地神的日子。在當天下午四、五點的時候,準備牲
禮、月餅、「米粉芋」(芋頭炒米粉)、壽金、刈金、鞭炮等,感謝神明的保佑,才有豐富的收穫。祭品中之所以用「米粉芋」,是因為有旬俗諺說:「吃米粉芋,有好頭路(工作)」,祈求神明保佑能得到一份好的職業。

(二)祭月、賞月

祭月早在秦漢以前就有了,當時主要在宮廷內進行。後來歷代的帝王都沿襲這個儀式,每逢中秋節,必舉行隆重的祭月儀式,現存北京的月壇,便是專門供皇帝祭月的場所。八月十五相傅是月神的誕辰。在當天晚上,都會在屋外庭院擺設香案,案上放置香爐、燭台,燃燭焚香,用柚子、西瓜、月餅來敬奉月神,並且由婦女兒童負責祭拜。祭拜結束後,一起喝「團圓酒」,吃「賞月飯」,嘗「團圓餅」(即月餅)。而這天回娘家探親的婦女,必須返回婆家團圓,民間有「寧留女一秋,不許過中秋」的俗諺,就反映了這個習俗。
賞月之習俗由來已久,早在.千多年前的晉代就有了,到唐宋時才開始盛行。唐代許多詩人寄情於明月,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詠月詩,

其中以李白的 「月下獨酌」可作為代表:

花問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即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時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迎雲漢。

宋代亦不遑多讓,最為世人所傳頌的應是

蘇東坡所寫的「水調歌頭」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令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現今雖然因為太空人登上月球,神話傳說已經破滅,很少人家會再拜月娘了。大家反而都趁著天晴氣爽的時候,男女老幼,結伴出遊,到野外踏青,欣賞明月。

(三)送禮

秋節送禮,也是在台灣大行其道的習俗。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八月初,各商店紛紛推出各式禮盒。禮券,以中秋送禮的名義招徠顧客。不僅如此,各公司機構的首長,也都在中秋節搞賞員工,或是致贈禮品,或是加發獎金。由此可以看出中國人對中秋節重視的程度。

四、中秋節的食俗

提起中秋節的應節食品,大家一定立刻想起月餅。其實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要遲至明朝才盛行。至於月餅的起源,在民間有一則流傳甚廣的傳說:在元朝末年,蒙古人因為怕漢人造反,不准民間私藏武器,規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十戶供養一名兵丁。漢人雖想起來反抗,卻苦於無從傳遞消息。所以劉伯溫(另一說張士誠)便想出了條計策。說是今年將有冬瘟,除非家家戶戶都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於是人家爭先恐後的購買月餅來吃。回到家
中,掰開月餅,發覺裡面藏著紙條,上面寫:「八月十五殺元兵,家家戶戶齊動手」,於是眾人紛紛起義反抗統治者。這個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月餅製作的特色,因地而異,較為人熟知的有所謂廣式月餅、蘇武月餅、京式月餅、寧式月餅等。餅餡更是種類繁多,甜、鹹、葷、素各有特色,而且色香味俱佳。現在,月餅依然是大眾最喜愛的節日食品。

柚子是台灣中秋節的名產,賞月時所吃的柚子,又以麻豆的文旦最著名。俗信以為吃柚子可以使眼睛明亮:女孩用柚皮擦臉,可以使皮膚細潤。而柚子的柚與庇佑的佑同音.更使人喜歡它,大家都用來祭拜,希望可得到神明的庇佑。

除了月餅與柚子之外,秋天盛產的螃蟹也是賞月席上不可少之佳餚。近年來,台灣的中秋節又發展出一種新的活動|烤肉。由於國人國民生活水準提高,烤肉已不再是奢侈的享受,加上秋天氣候涼爽,藉賞月之便在戶外烤肉,變成了很受歡迎中秋節的活動。

銘 謝 啟 事

一、湯蘭芳女士捐印尼咖啡一包

二、劉春鳳女十捐A4影印紙一包(五百張)

三、徐振亞先生捐A4影印紙一包(五百張)

四、呂靜英女上捐A4影印紙一包(五百張)

五、何國鈞副理事長捐和風原果仁兩罐

六、胡秉通理事捐印尼咖啡二包

七、鄒育庭前理事長捐印尼咖啡一包

八、黃增文理事捐印尼咖啡二包

九、印尼馮新笑女士贈送本會辣椒一盒

十、伍仙琴先生捐三合一印尼咖啡一大包

十一、印尼中山校友張安生先生捐美金五十元

十二、印尼中山校友陳以抵先生捐台幣七百一十四元

 

訂閱電子報

網站名稱: 印華百家姓協會雅加達特區分會
會址: Jl. Krekot Bunder Raya No.47AB,Jakarta 10710,Indonesia電話:+62 21 350 1191-94
本平台所有訊息內容或服務,都是由該機構或相關單位所提供,著作權歸原提供者或權利人所有。
網站系統服務平台版權System Copyright ©自在交流股份有限公司
EzFree Interchange Co ., Ltd All Rights Reserved.Tel: +886-2-26648299  E-mail:ez.change@msa.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