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華百家姓協會雅加達特區分會-期刊文獻-印尼僑聲雜誌-130期-
會員登錄
帳   號
密   碼
驗證碼
 
註冊
行事曆
Sun Mon Ten Wed Thu Fri Sat
領導獻詞
首頁期刊文獻
130期
我是末代新客
作者:南客

我國旅居海外的華人習慣被稱為「華僑」或「僑胞」,但由於僑居的時段和地區不同有許多別稱,如在僑居地土生土長的華裔稱「僑生」,在二次大戰前出洋的稱「老僑」,在戰後或大陸易主後的稱「新僑」,在東南亞赤化遭排華的稱「難僑」,許多台商也被稱為「台僑」,甚至在海峽兩岸還有許多「歸僑」,一部華人移民史道出飄洋過海無限辛酸血淚與歷盡滄桑。
   早期年代沒有「移民」這種稱呼,在我廣東家鄉都是說「過番」出南洋,到達僑居地後則被稱為「新客」或「唐山客」,這類移民具有悠久歷史背景。由於國內謀生不易或戰亂不安,中國沿海先民世世代代,紛紛背井離鄉前往海外尋求發展,嘗遍辛酸艱苦,歷經挫折困頓,相信在台北的眾多歸僑同鄉或身歷其境,或在長輩們身上親眼目睹體會,在打拼奮鬥的歲月中有許多人事業有成衣錦還鄉,在唐山買田做屋,顯親揚名,成為鄉里人人羨慕的華僑,也有許多人年華虛渡淪落他鄉壯志未酬,榮辱得失端視個人命運際遇與上天安排。

 

移民潮最盛時期應該是在第二次大戰前後兩階段,像我們的父執輩多數都是在戰前出洋的,所以被稱為「老番客」或「老僑」,他們與世代僑居海外落地生根,未再接受中華文化薰陶,也不懂華語華文,已與當地社會融入同化,僅承認是具有華人血緣關係的真正「僑生」,不論在思想言行,生活習俗上均有所差異。

而「老僑」則多從國內出生後移民,深具民族意識,熱愛家園出錢出力在所不惜,故有「革命之母」的美稱。他們不肯認同僑居文化,僅當作賺錢謀生的地方,扮演過客身份,不肯轉化「落葉歸根」心態為「就地生根」,不願入籍堅持要做中國人,所以造成僑居地政府與人民的反感,訂出種種不合理條款,不公平待遇限制,最後演變成強烈排華或壓抑措施,使無數華人傾家蕩產,流離失所。這些慘痛經驗讓人記憶猶新,「移民客路多荊棘」真是最好的寫照。

戰後移民高潮是在一九五○年前後,尤其大陸新政權成立,眾多國府軍公教人員、貴官達人、專家學者、富商巨賈及僑眷等走避海外,這批人與傳統移民動機和目的不同,他們多數具有能力財力、學識專長,不像「老番客」憑的是「三把刀」或是「一條褲帶」,他們首先到達香港然後再擴散世界各地。東南亞地區是華僑大本營,當然是理想選擇目標,但在五○年代各國紛紛擺脫殖民走向獨立,民族主義意識抬頭,外人入境不易。以印尼為例,當時唯一放寬准許入境條件是「依親」,合乎這項規定的祇有僑眷家屬親人,然而卻又面臨另一難題,就是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無法取得出國護照,因為國民政府遷台自顧不暇,大陸政權剛成立則手忙腳亂,就我所知當時停留在香港等待入境印尼的就有數百人,時間有半年之久,大家心急如焚,最後經僑居地親人奔走交涉,終於憑印尼外交部發給一張臨時證明書(俗稱黃紙),以無國籍民身份入境成為「新客」。

所以說我們這批幸運兒與傳統客移民背景上有極大差異,往後遭遇的命運與發展也不相同。僑裔眷屬由於家人原本在印尼經商,有經濟基礎與家庭可依靠,能提供各項協助發展管道。據我所知,在留台同學當中就有十餘人得天獨厚,作新客還能繼續唸書,高中畢業返台深造機會,多少有點不勞而穫坐享其成的味道,真是恩親比天高,無須如上一代胼手胝足千辛萬苦去奮鬥。另外還有一個僥倖因素是大陸政權初建管制稍鬆,否則待鐵幕圍起後就插翅難飛了。如今時移世轉,出國移民又是另一番局面,昔日過番出洋已成歷史陳跡,而我們也真的成為名副其實的「末代新客」。

訂閱電子報

網站名稱: 印華百家姓協會雅加達特區分會
會址: Jl. Krekot Bunder Raya No.47AB,Jakarta 10710,Indonesia電話:+62 21 350 1191-94
本平台所有訊息內容或服務,都是由該機構或相關單位所提供,著作權歸原提供者或權利人所有。
網站系統服務平台版權System Copyright ©自在交流股份有限公司
EzFree Interchange Co ., Ltd All Rights Reserved.Tel: +886-2-26648299  E-mail:ez.change@msa.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