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華百家姓協會雅加達特區分會-期刊文獻-印尼僑聲雜誌-130期-
會員登錄
帳   號
密   碼
驗證碼
 
註冊
行事曆
Sun Mon Ten Wed Thu Fri Sat
領導獻詞
首頁期刊文獻
130期
印尼華人移民歷史暨背景
作者:張忠春

印尼係印度尼西亞(INDONESIA)的簡稱,十七世紀初起被荷蘭殖民統治三百多年,並稱為荷屬東印度,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印尼又被日本佔領,一路到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才正式獨立。

印尼全國共有一萬七千多個大小島嶼,陸地面積為一百九十萬四千四百四十三平方公里,海洋面積三百一十六萬六千一百六十三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幅員最廣的群島國,也是東南亞各國中面積最大的國家。印尼綿延五千公里長的國土中,以蘇門答臘(SUMATERA)、爪哇(JAWA)、加里曼丹(KALIMANTAN)、蘇拉威西(SULAWESI)、巴布亞(PAPUA)五大島嶼陸塊為主,全國約有三百多個不同族群,方言則有三百六十五種以上,境內人口二億四千萬人,是全世界第四大人口國,其中爪哇族即占全印尼總人口百分之四十五。印尼華人占印尼全國人口比例為百分之五,約一千二百萬人左右,但在當地的經濟地位卻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荷屬東印度時期,政府當局為種植煙草、橡膠、以及開礦需要,向中國地區招募大批華工,據統計在一八八八年至一九三一年間,運載到蘇門答臘登岸的華工計數十餘萬人,其中許多華工後來即選擇定居印尼。

一九三七年(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蘆溝橋事件後,展開了中國對日的全面抗戰。在戰爭期間,中國沿海人民因局勢動盪避移印尼居住者,為數甚眾。據印尼統計手冊記載,自一九三二至一九三八年間,華人入境印尼人數近十萬人。

一九四五年印尼共和國成立,適逢中國大陸變色,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許多反共或非共的人民紛紛離開中國大陸逃到印尼避難,使得印尼華僑人數激增,在當地設立多所高中以下華僑教育場所,但要接受高中以上華文教育就必須到印尼以外的地區了,那時期多數是選擇來台升學。

一九五三年起印尼政府當局嚴格限制中國移民入境;一九五八年因為印尼認為台灣當局介入印尼本地的叛變事件,因此將所有的右派學校關閉;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十八日印尼公佈了總統第十號令,規定住在第一級、第二級及自治區和州的首府以外的外僑小商販和零售商從一九六○年一月一日起必須停業,直接受到影響的華人達五十萬人,而尤以西爪哇最激烈,當時中國大陸曾派出軍艦接運願意返回大陸的印尼華人,選擇來台灣的則必須自費。在離境的約十三萬人中,返回中國大陸的達九萬五千人,其餘多選擇台灣。在此人數懸殊對比之下仍選擇回台,更是證明國家認同的強烈傾向。

因升學移民者之所以選擇台灣做為升學的地方有其歷史的淵源,十九世紀末世界興起民族主義風潮,中國也受其影響而有了  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民族革命運動,在革命期間,海外的華人特別是南洋的華人出力最多,國民黨在海外遍植機構招募黨員,並支持開辦華校;一九四九年之後國民黨在印尼傾注了大量人力與物力,所以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大約有百分三十的印尼華人在政治上傾向於中國國民黨。

一九六五年印尼發生「九三○事件(Gestapu)」,是印尼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動亂。「九三○事件」是印尼共產黨企圖掌握實權失敗,由印尼軍人上台執政,他們認為華僑支持共產黨,干涉內政,於是掀起反華排華浪潮。為了爭取生存被迫離開家園之華僑達數十萬人。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廿七日頒布華人換名手續決定書,開始全面要求華人同化於印尼,此後又對外僑(主要是華人)訂定了諸多的限制,如強迫歸化、關閉華校、限制旅行等,所以,今天在四十歲以下的印尼土生華人大多數沒有受過華文教育,因而不諳華文,他們是以印尼語言為交流思想的工具,對中國陌生,感情淡薄,認同印尼文化,也使得印尼新一代華人文化的傳承受到很大阻礙,普遍不及其他東南亞國家。

資料顯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一年中華民國在台灣因接受美援,近一萬二千名海外僑生返台升學,其中印尼留台的畢業僑生有近千人,他們原先只是來台灣升學讀書的學生,卻因受到印尼排華的影響而留居台灣了。他們雖隻身在台,但在中華民國政府的照顧之下,和自己逐漸建立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網絡下,可說是完全融入台灣的社會中,又以較高學歷,在各階層擔任要職,如教育、醫療、工程界等都有很好的發展與貢獻,較諸當時台灣大部份民眾的生活條件為好,躋身於中產階級之列,其社會階級與成就並不亞於台灣本地人。
印尼近代歷史上,發生過多次排華事件。

一九七○年代及一九八○年代,局勢已經比較和緩,但仍有排華事件發生。在各種型態的排華運動發生後,通常都會有印尼華人設法遷移至台灣定居。一九七○年代左右透過人際關係來台旅遊、打工、探親的印尼女性華人,在台期間接受親友的介紹,與台灣籍的男性相識,進而透過書信交友,最後有遠嫁台灣而成為台灣媳婦者,她們嫁到台灣的時候,台灣對她們的稱呼是「印尼華僑」,雖是一種「他者」的稱呼,但是這個稱呼卻是帶有一點「旅居國外的自己人」的感情,有相當程度的「我群」意義存在。

由於工業化、都市化和國際社會及人口的改變等導致對婚姻媒介服務的需求增加,一九七○年代後,媒介機構如婚姻介紹所和交友俱樂部開始發展出不同的方式和服務,它們將女性對象鎖定為亞洲或較貧窮的歐洲國家的女性。在此同時,台灣地區也因「南向政策」而與東南亞地區有接觸機會,在台商的仲介下,使得漁村、農村等台灣邊陲地區中娶不到媳婦的男子亦逐漸跟進此國際通婚的浪潮中,印尼新娘願意遠渡重洋嫁來台灣,除了因為台灣經濟發達的吸引力外,原鄉的生活赤貧更是她們想離開印尼的推力,所以說在國際通婚中女性可藉此提升階級和過較好的生活。

早期來台者的印尼華人,在認同意識中顯然政治的意識較強,在印尼都是讀華校的,認同中華文化。而新移民之中,這種政治意識已經漸漸淡化,但是認同台灣社會,在接受台灣為其新的歸宿,仍有相當高的動機。這是印尼來台的新移民的特性,與其他地區的移民可以比較得出來。

訂閱電子報

網站名稱: 印華百家姓協會雅加達特區分會
會址: Jl. Krekot Bunder Raya No.47AB,Jakarta 10710,Indonesia電話:+62 21 350 1191-94
本平台所有訊息內容或服務,都是由該機構或相關單位所提供,著作權歸原提供者或權利人所有。
網站系統服務平台版權System Copyright ©自在交流股份有限公司
EzFree Interchange Co ., Ltd All Rights Reserved.Tel: +886-2-26648299  E-mail:ez.change@msa.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