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華百家姓協會雅加達特區分會-期刊文獻-世界留台校友會聯誼總會紀念特刊-2000年成立大會紀念特刊-
會員登錄
帳   號
密   碼
驗證碼
 
註冊
行事曆
Sun Mon Ten Wed Thu Fri Sat
領導獻詞
首頁期刊文獻
2000年成立大會紀念特刊
拓展僑教領域,弘揚中華文化
作者:本刊

時間:十二月二十二日14時至16時

地點:中央日報七樓會議室

主題:教育部如何擴大招收海外華裔子弟來台升學

主辦單位:教育部、中央日報、台視「青年之友偶像站」

主持人:中央日報、江副社長兼總編輯偉碩

參加貴賓: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 高主任委員崇雲
國立台灣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孿系 孔教授慶華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夏學務長誠華
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 李主任淑範
僑委會僑生輔導室 李主任時昌
製作單位:巨偉傳播公司製作人 張德偉

策劃:陳雪姿

資料來源:中央日報

落實僑教 增強國家影響力
維繫僑社發展 促使海外僑胞認同中華文化


江偉碩:有關僑民教育之沿革與現況,近年來僑生回國升學人數減少經由分析結果,積極拓展僑教領域開創僑教新境界為首要任務,早期大家對華僑教育的重視到最近幾年來,大眾媒體對僑民的教育不太注意這種話題來看,但事實上教育部及僑委會主管單位對橋民的教育一直持續在推動,大家可以感覺到每年過去華僑子弟回台灣升學,十月十日很多華僑歸國及舉辦很多育樂營等等系列的活動,從最近三十幾年的紀錄,華僑子弟回台灣升學總人數到民國八十七年學年度達九三○○多人,在更早期八十二學年度達一萬多人,那這個數字是不是在減少,原因在什麼地方,在主管單位教育部及僑委會都有一些資料及研究,我想藉這個座談會請大家來探討。

僑教的目標在於維繫僑社發展、促使僑胞認同中華文化。所以,僑教工作的落實,不但可以滿足僑胞的需求,更能弘揚中華文化於全球,增強國家在海外的影響力。

鼓勵僑生回國升學
加強基本學科課業輔導 辦理大專院校假期修補

李淑範: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的業務分為三組,第一組是負責輔導僑生來台入學及入學後課業輔導,我們有個理念,就是華僑是我們的一部分,因此華僑子弟的教育,我們也同樣重視,不過因為華僑是生長在別的國家的土地上,基於這個因素,生活習慣及語言的不同,僑生回到國內升學一定有一些障礙。因此教育部訂定:「僑生基本學科的課業輔導要點」,加強輔導僑生國語文及其他基本學科以利學習,僑生若有需要可以向擊校申請開班。

假如學習上有困難的話,在學期結束,寒假暑假還有假期的課業輔導,假如在課業成續非常好,當然有學校、僑團、個人、教育部等各類獎學金可供申請。

凡此種種就是要鼓勵華僑子弟回國升學,學習專業知能,學成後返回僑居地創業發展、改善生活,提高華人地位。四十多年來已輔導了十三萬八千多人回來讀書,統計大學畢業生有六萬八千多人。

僑民教育的工作,實在是非常的重要,這些年來輔導了許多僑民回來讀書,表面上只是回國升學,實質上學成畢業回到海外去之後,替國家做了很多國民外交。縱使馬來西亞跟我們沒有邦交,我們僑生在那裡同樣地發生了很大的作用,代替政府與馬來西亞作溝通之橋梁,現在馬來西亞畢業的僑生,已在僑居地發揮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量,所以僑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畢業僑生回到僑居地發展非常好,都已成為當地的主流。

加強輔導各校僑生為教育部僑教工作最重要項目,其具體措施如下:

(一) 舉辦新僑生入學輔導。

(二) 加強基本學科課業輔導。

(三) 辦理大專校院僑生假期補修。

(四) 加強僑生社團活動。

(五) 頒發僑生中華文化獎學金

(六)補助私立大專校院聘用僑生輔導人經費。

(七) 組團訪問各校僑生。

(八) 舉辦僑生輔導老師工作研討會。

(九) 舉辦大專校院僑生研習會。

(十) 舉辦農曆春節祭組活動。

(十一)出版「僑生教育」單行本。

(十二) 出版「僑民教育學術論文集」、「僑民教育學術講座」、「僑教通訊彙編」、「第一 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實錄」等書四種。

(十三)成立危機處理小足組,因應印尼排華風暴。

(十四) 九二一大地震後妥善安置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僑生,僑教會洽請僑大先修班提供宿舍,教育部部次長及業務主管均前往探視,並給予伙食費、搬遷費、交通費、雜費各項補助,使暨大僑生能安心上課。

國際學術現代化 開創新境界
將教改大業沿伸海外 多元化管道爭取僑生回國升學


高崇雲
:由於僑民教育政策由教育部制定,所以先就僑教的理念、政策、單位等現況及未來施政的構想、實施的策略做一個大的綱目引言,我們中華民國僑教政策的理念,就是秉持著一句話,國父孫中山先生曾經說華僑是革命之母,而所有專家學者都強調的另一句話,那就是:沒有僑教就沒有僑務。

華裔子弟都應享受教權

  
除此以外,我們認為所有海外華裔子弟都跟中華民國的國民一樣,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我們歡迎全球華裔子弟都返國升學,這是中華民國政府秉持著一貫的僑教理念。

其次,教育部僑教政策近年來一直推動教改大業,我們希望教育改革成功後可,以沿伸到海外,繼經濟奇蹟之後,又有教育的奇蹟,希望中華民國台灣能夠成為亞太教育中心,我們要擴大僑教的輔導,讓讓東南亞及東北亞的僑教形成一個串聯,然後以中華民國台灣作為中心,把教育的理念,宣揚到海外。

然後我們要達到一個自標,就是希望僑民教育要國際化、學術化、現代化。基於一個這樣的僑教政策,我們的部長楊朝祥先生對於教改大業的推動,各位是有目共睹的,我們要把教改大業沿伸到海外,讓海外的僑民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偉大,我想這是僑教政策簡單的說明。其次,再談僑教的機構,尤其是推展僑民教育的單位,教育部僑民委員會成立於民國十八年,至今為止已有七十年歷史。

其主要任務就是制定僑教政策,成員有十五位僑教委員,包括(立法院外交及教僑務委員會主任秘書,監察院外交及僑務委員會主任秘書,教育部高教司司長,中教司司長,國教司司長,社教司司長,授職司司長,軍訓處處長,會計處處長以及教育部駐港代表),再加上僑務委員會有兩位代表,一位是第二處處長,一位是僑生輔導室的主任,這樣的一個組織就是集合了中華民國文官的僑教單位菁英,每年都要召開一到二次的會議,來共商制定僑教政策。

教育部僑委會 分工合作


我們分工也很清楚,從民國十八年僑民教育委員會成立以後,我們跟僑務委員會就有一個業務上的分工,根據行政院的指示,教育部是負責國內的僑教。國內的僑教由教育部主政,然後由 僑委會協辦,海外的僑教,因為海外的中文學校很多, 大概有三千多所,這些學校是由僑委會主政,教育部協助,但是雖然如此劃分,在國內僑教及海外僑教方面,我們還有分工,國內僑教部分,除了在每個學校設有一個僑生輔導室來協助僑生之外,由教育部主管課業輔導及一般輔導,其他有關生活方面的輔導是由僑委會來負責。在海外分工方面,教育部主管海外的大專院校及台北學校,僑委會負責海外其他的學校,自從這樣的分工以來,我們教育部及僑委會會攜手合作,共同推展僑教。截至目前為止,部會間可以說是相得益彰,對於僑教有極大的貢獻,但是令人遺憾的是,由於環境的變遷,返國僑生人數從民國七十八年一三七O五人下降到八十六年的八七二七人。

教育部僑教會立即擬訂學了一個專案,叫做「拓展僑教頜域,開創僑教新境界,擴大招收華裔子弟回台升學方案」這個方案一共有九項措施,重要的有:開放所有研究院科系名額,派遣宣導團至海外宣導,擴大招收海外華裔子弟回國唸科技學院,聘請學者專家來研究僑教政策等,在實施九大措施之後,很欣慰已得到其體的成果,到八十七學年度增加到九三七五人,短短一年增加了六三○人,更高興的是今年度根據聯招會提供給我們的資料,今年人數也向上增加,希望能突破一萬人。僑教會對僑教主要理念為「拓展儒教新領域,開創僑教新境界。」沒有僑教就沒有僑務,在政策上教改大業將延伸至海外,台灣除了經濟奇蹟之外,也希望產生教育奇蹟。

最後,我要談談教育部對僑教工作未來施政構想與實施策略

   邁向亞太地區教育中心


   (一)施政構想

  1.擴大爭取華裔子弟來台升學,擴展僑教新領域及新境界,使我國能成為亞太地區的教育中心。
2.加強輔導僑生,使其有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廣設各種獎助學金,使返台升學的學生無後顧之憂。
3.全面輔導海外台北學校及海外大專院校,並籌設基金會予以運作,使其能與美日等國的海外僑校並駕其驅。
4.全面輔導海外各僑校培訓僑校之師資,編製多元化教材,使僑校水準提高。
5.號召僑校志工推廣僑界文教活動,使僑民參與僑教意願擴大,提高精神文化層次。
6.強化函授教育實施空中教學使海外僑民獲得終身學習機會。

  (二)實施策略

    1.修正清寒僑生公費待遇核發要點,將請領條件、地區限制等規定適度修改,以符合實際並於海外僑商及企業免稅之優待,鼓勵各企業廠商及留台校友提供獎助金,協調勞委會對就業服務法中,僑生工讀時數之限制予以放寬。
2.將台北學校定位為具有僑民教育性質的私立學校,協助其締結姊妹學校推動海外台北學咬發展,並協助僑界發展大專教育。
3.聘派華文教師在全球重點僑校任教,委請教育機構辦理海外僑教教師回國任教。
4.擴大海外僑教志工團,配合學者專家協助募捐書籍予以整理,運赴海外僑校,並巡迴至各地講學,於全球僑區辦理海華體育季,籌組國內有名望的團體赴海外宣慰僑民。

廣設獎金協助就學
僑生可望納入健保 醫療及健康保險皆獲保障

李時昌:
在海外宣導方面,因為留學生回國讀書人數的多寡完全在於宣導,每年都會選派各有關的人事到各重要的僑居地宣導僑生業務,及個大學招生的情形,尤其近十二年來在宣導方面更積極在推動,馬來西亞的春季班及建教合作的海外青年班所以說這三年來僑生回國的人數增加迅速,證明了這方面的成效。

在國內生活輔導方面,讓僑生能夠很安心的讀書,讓海外僑生踏入國內的第一步,僑委會所負責新生的接待,讓第一次回到國內的僑生能夠很舒適安逸去各學校報到。
同時提供九千多個僑生工讀的機會,每個員個僑生二五00元工讀金。

另外,在中等學校以上,也設了清寒獎學金,也有六百多名,讓僑生回到國內減少經濟上的負擔,除了編列獎學金預算之外更鼓勵僑界捐獻獎學金,到目欠前所捐有六十一種之多,每年可以拿到五千元獎學金,另外設立僑生急難救助金。

當僑生在國內發生急難或特殊事故的時候,僑委會在這時來負責處理與照願並且解決僑生的醫療及健康保險問題,今年三月應可納入健保,如此僑生回到國內唸書,讓他們的家長在海外可以安心讓子女在國內唸書。

在九二一大地震本會處理暨南國際大學僑生照顧情形,本會為關懷僑生情況,地震當日既聯繫各專大院校,獲悉除暨南大學電話中斷外,其他各校僑生均安全無傷一傷。主動發佈新聞,並函請各相關駐外機構轉知僑生家長安心。

整合資源實事求是
配合南向政策,開設東南亞研習中心

孔慶華:最近幾年中共雖然打壓,但是報告各位一個好消息,那就是回國的僑生繼續增加的情形,到底是自由民主是大家所喜好的,個人就對海外僑生聯合招生工作做一簡述。

在民國八十三年大學法頒佈之後,所有招生由各大學校共同辦理,當時教育部就希望各大學能夠組織委員會,本人則是在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當任總幹事,負責海外僑生招生之業務,這項工作是全球海外華裔子弟都必須參加公平、公正的考試,但因為各國國情的不同,所以個別地區有不同的考題。

像是港澳部份,就會以比較困難的考題,雖是如此,希望政府能恢復之前的申請制度,讓海外華裔子弟有更多的機會來台求學,並徹底落實(積極拓展僑教領域開創僑教新境界擴大招收華裔子弟來台升學)及(輔導僑教相關學校唯一貫制兩大方案)。

一方面對各國各地區僑民做宣導,號召華裔子弟來台升學,提昇人數及素質,另一面改善國內三所僑生關係密切之暨南國際大學、僑大先修班,社區學院及華僑中學等校師資環境,形成一統整體系,配合南向之政策,開設東南亞研習中心,僑教師資研習中心等,以提昇僑教之成效。

有在海外僑生也必須參加考試而回國升學,是否政府相關單位能提供申講名額,或給予海外僑生多元管道使他們回國的升學機會更多。也提出「雙年制」教育政策。

質量兼顧 掌握優勢
大陸開始重始僑教 我宜審慎因應

夏誠華:
委託國內學者專家做專案研究,從兩岸僑教政策看我國未來僑教走向,委託研究案業已完成期末報告,藉由學術界人士之研究分析,進而對我國僑教未來走向提供具體可行之建議。

僑生申請回國升學人數減少之分析:

(一)經濟之因素: 幣值升,物價漲,學雜費減免取消。申請資格即在校成績考察較前嚴格。

(二)升學之因素:回國生讀高中者,只限於分發華僑中學,畢業後升學須自行報考,由聯招會分發,轉學及重考不在給予優待。

在學期間專科學校連續兩次三分之二學分不及格須退學,大學則一次三分之二學分不及格須退學;為提高僑生教育素質,分發大學入學標準提高,而相對分發年僑大先修班人數則偏高,也因之報到率偏低。部分地區不承認國內學校之文憑,影響畢業僑生之就業。

(三)競爭之因素“東南亞亞地區有些學校與歐、英、澳之學校有合作關係(例如前二後二之雙聯課程),一部分學生留在當地就讀前兩年課程,以節省費用。
大陸方面開始注重僑教,也在海外招生,且加強宣導,並有擴大情形,又其求學費用又較為低廉,形成一大誘因。

大馬近來有轉向大陸之徵兆,除組組團到大路訪問以開拓升學管道外,八十三年到大陸招募華文教師四十名,已有華人子弟陸續前往大陸升學。

香港近年來逐年擴大高等教育名額,且學制改變(如香港大學改為三年,招中七:影響中六之存在),又有九七之因素以致來台升學者逐漸減少,僑居地之升學管道增加。

美加、日本地區回國升學者,偏重醫牙類科,惟因部分學校不提供醫牙類科名額,致使僑生常放棄就學機會。因所得提高,經濟改善,選擇機會增加,家庭狀況較佳者,選擇往歐美、日本等地區升學者增加,漸成為一種趨勢。馬來西亞獨中高中畢業期間(每年十一月)及統一考試(每年九月)無法配合當年度來台入學,且為配合擴大僑居地之不同狀況與需求,招生作業時聞長,分發時間無法堤前,部分學生失去選擇回國就學機會。

僑生的素質也是重點,除了「量」的需求,更要「質」的提升。民國七十八年台灣僑生的數據下降,大陸卻逐漸上升。在兩岸關係競爭時,海外如此龐大的資源- 僑生,千萬不要放棄。

訂閱電子報

網站名稱: 印華百家姓協會雅加達特區分會
會址: Jl. Krekot Bunder Raya No.47AB,Jakarta 10710,Indonesia電話:+62 21 350 1191-94
本平台所有訊息內容或服務,都是由該機構或相關單位所提供,著作權歸原提供者或權利人所有。
網站系統服務平台版權System Copyright ©自在交流股份有限公司
EzFree Interchange Co ., Ltd All Rights Reserved.Tel: +886-2-26648299  E-mail:ez.change@msa.hinet.net